原标题:文旅融合,我们读懂了怎样的“上饶印象” 告别2019,我们与上饶又一起走过了一年。作为文化+旅游发展颇为繁盛的一年,上饶交出了一张满意的旅游答卷。这一年里,截至10月底上饶市共接待游客1.95亿人次,同比增长6.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0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市4A级以上景区达35家,列全国设区市第一。围绕“可爱的中国红色旅游年”的目标,上饶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各地的文旅活动各具亮点,非遗、民俗与旅游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品牌热潮,持续打响“高铁枢纽大美上饶”品牌。 融合催开鲜花朵朵 乡村游欣欣向荣 红色旅游2019年上饶地区红色旅游景区的活动十分火热,第三届上饶文博会红色文化馆现场展出红色书籍、红色纪念军徽等周边产品,2019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饶文化旅游推介会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解说推介,都为打响这一品牌做出了推动作用。众多研学游中都涵盖了红色旅游目的地,或者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 记者从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组委会了解到,上饶集中营名胜区全年举办的多项活动中都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2019年5月,举办百位将军书画展;7月,召开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启动仪式;9月,景区组织员工及各校中小学生、大学生、老师拍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快闪活动。2019年共接待游客333.7万人次。 非遗+旅游上饶的非遗资源也颇为丰富,为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滋养,让旅游更加有味道。同时旅游也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为非遗增添了活力。记者从上饶市文广新旅局了解到,如今已在全市推进非遗项目进景区工程,实现全覆盖。信州区沙溪镇举办的首届枇杷文化旅游节,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农耕文化展览和富有现代活力的游园旅游融为一体。夏布制作工艺、广丰木雕、玉山罗纹砚制作技艺、婺源徽墨制作技艺、广信剪纸、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6项(全省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第一批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婺源作为朱子故里,非遗印记遍布城乡。记者发现今年以来的一系列朱子研学游活动为游客送上了“文化大餐”,徽剧大戏《朱子还乡》的上演,梦里老家小镇的“婺源晒秋、赏枫季非遗大展”系列活动,傩舞进石城、李坑景区,都为非遗进景区锦上添花,精彩纷呈。 乡村游欣欣向荣 信江河畔,文化灿若星河。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去鄱湖半岛、余干大明花海赏湖景、观候鸟、吃渔家宴;也可以去婺源篁岭古村、横峰司铺火车小镇、弋阳龟峰镇诗画夏家、广丰夏布人家华家源体验慢时光;还可以去秀美的三清山、龟峰、铜钹山、葛仙山上求觅仙境奇缘。 2019年9月,第二届上饶乡村旅游文化节在上饶华熙LIVE公园拉开序幕,为期3个多月的活动涵盖了旅游美食季、旅行商大会、非遗成果展、民俗美食展、露天电影会、乡村音乐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为游人奉上了一场上饶乡村文化盛宴。11月,30名“2019美丽中华·江西之旅”台湾旅行商踩线团一行到达上饶篁岭考察并开展两岸乡村民宿文化交流座谈会,篁岭景区融合婺源民俗文化打造本土化的乡村民宿。为打造上饶地方特色旅游美食品牌,12月我市又举办了“上饶味道·景区佳肴宾馆饕餮旅游美食大赛”,推出了一批上饶特色美食。 文明与美景同行 2019年,越来越多的远方客背上行囊来到饶城追寻心中的诗与远方,也有不少饶城市民作为远方客搭上列车开启自己的远行。这一路的旅途中,不光有见到的沿途美景,更有各地的文明相随。选择文明出行也逐渐成为陪伴大家旅行途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现在游客文明意识增强,不文明行为也少见。比如我咽喉不好,经常会吐痰,会在包里自备塑料袋,将垃圾和包了痰液的纸放在垃圾袋里,当天旅游结束后放到垃圾桶里。我发现其他中老年旅客也有这样的卫生习惯。各地的景区对老年游客有许多优惠措施,景区内会设有卫生所,突发小毛病也可以拿药,非常的人性化。”今年去往远方旅行的饶城市民汪彩萍与记者谈起一路上的见闻感想,提到文明旅行她的感触颇深。另一位饶城的“特殊”游客陈新平,他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喜爱旅游,用耳朵聆听美丽的世界。“2019年,我先后去了洛阳、武汉、苏州以及本省的武功山、南昌,感受到无障碍设施给我们盲人带来的许多便利。有的景区不但为我们残疾人本人免门票,而且让我们的陪护人员也免费通过,真实感受到社会进步。”他认为我们享受到文明旅游的红利,也要主动融入社会,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在高铁车厢、博物馆,我都会把盲人语音手机的音量调到最低,这样就不会影响周边旅客的休息和观赏的雅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地下餐厅,我们几位盲人用餐结束主动把餐桌上的杂物清理打包,周围游客纷纷为我们点赞”! 来自福建的远方客何女士也欣喜地告诉记者:“我很喜欢婺源的徽派乡村风情,所以经常会来这边采风。每次来都能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这里民风很淳朴,往来的游客们也都会自觉地维护这里的生态人文环境。有时我们在景区参观,看到一些古老的徽雕建筑时,大家都会自觉地不拿手去触摸它,生怕把它碰坏,这些景区礼仪好像都已经约定俗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