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点”引“线”带“面”协同推进智能制造增量提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不久前召开的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经济形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对今年全省经济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 湖南如何进一步将现有优势发挥出来、把发展潜力激发出来?《湖南日报》特约湖南省智库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建言献策。 李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2020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要更加注重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地”。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成效显著,但相比珠三角、长三角智能制造集聚区,我省智能制造整体水平不高,还存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滞后、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凸显、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政策环境有待优化等瓶颈制约。当前,应以新兴优势产业链为关键抓手,以“点”引“线”带“面”,协同推进我省智能制造增量提质。 突出重点,打造长株潭“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 一是强化标杆示范,夯实龙头企业“智造”能力。应以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车间)为重点,大力引导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引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对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同时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范围,持续推出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 二是以“点”引“线”,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智能制造由“点”至“链”整体提升。以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为主抓手,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在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一般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市场营销等环节协同分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效应,提高中小企业智能制造配套能力,推动长株潭智能制造全“链”提升。 三是统筹协同,推进长株潭智能制造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长沙应重点发展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工程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优势产业集群;株洲重点推进精密零件加工、数字化装配、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湘潭重点发展智能化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和仓储服务等产业集群——进而将长株潭打造为“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 协同攻关,突破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瓶颈 一是做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聚焦国家智能制造工程明确的五大重点,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围绕我省“两化”融合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瓶颈,协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提升技术研发效率。 二是做优“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依托各级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实体平台,联合举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流活动;依托湖南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虚拟平台,打破企业与科研部门信息交流障碍,推动智能制造科技成果交易转化落到实处。 三是提升“科技金融融合”平台。统筹构建全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多链融合机制,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各类科学技术资源互通共享格局。 四是推进“智能化标准”建设。建议由省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牵头组建国内外专家团队,指导制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评价标准、规范方法,引领全省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 外引内育,补齐人才队伍“短板” 一是构建智能制造人才智库。由省内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优势产业的领军型企业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制智能产业人才技能考核标准,提升人才清晰度以及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统筹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平台。推进我省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企业联合培养,通过学历型教育、职业型教育、校企联合、企业培训等多种培养模式,增加智能制造人才供给。 三是统筹长株潭城市群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降低省外学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落户门槛,以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完善海外人才社会保障服务机制,建立国外“高精尖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创新外来人才柔性引进办法。鼓励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协同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并探索实验室和原单位“时间对半、薪酬对半、成果共享”的人才管理模式。 精准施策,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省域层面应尽快出台加快发展工业数字经济的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上云”,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服务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生态圈,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综合成本。 二是推进“一链一策”方案落细落地。在明确全省智能制造重点产业导向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分链指导-精准服务”原则,逐级完善“跟踪经营-需求搜寻-精准支持-监督指导”服务链条,促进差异化服务链与“智造”产业链精准无缝对接。 三是持续推进“一企一策”帮扶机制。坚持领导干部“挂钩式”服务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企业,精准解决企业在云端服务、银企对接、要素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打通我省重点产业智能化改造“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