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积丰院士:人工智能意义不在产值大小,就像做馒头的发酵粉 “我觉得现在讲人工智能产值不是太重要,它的意义在于赋能。”7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何积丰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根据大会发布的数字,截至2019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超过51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600家。 “510亿是什么概念?上海上汽集团也不止510亿元。所以人工智能作为赋能技术,意义不在于其产值大小,不能用常规标准来衡量。” 他打了个比方:做馒头无需太多发酵粉,但没有发酵粉,馒头就做不成了。 不过,与廉价的发酵粉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投入并不便宜,一个系统可能就需要几万个传感器。“这不是你做网红,在家架个摄像机说说就行了。” 以智能制造为例,和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形态非常丰富,有互联互通产品,有运维管理的新软件和工具,有分析决策平台,也有行业数据。 “作为投资的人工智能系统花费是很大的,是不是可以把平台开放让大家用,作为新的产品服务形式,这也是新业态的考虑,每家都做自己的工业APP,资源消耗非常大。” 因此,现阶段何积丰更关注人工智能是否能找到更广大的应用场景,给新技术一个用起来的机会,让大家看到投入有所回报。 疫情增添了企业“吃螃蟹”的动力,不过,人工智能这只“螃蟹”,并不是吃一次就够,往往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升级改造。 “再过两年,然后我们看人工智能产业相比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它到底是不是有前沿性,是不是带领大家一起发展。” 三条发展主线 何积丰看到,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赋能技术,尤其在认知和感知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站在需求驱动的视角,他判断未来人工智能将有三条发展主线,这三条主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在上海都有鲜明的呈现。 首先就是产业。产业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到智能化的改造过程中,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需求会贯穿始终。 其次是管理。“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几千万人口,政府怎么做精细化管理?它必须以数据为依据,不用上人工智能,决策是很慢的。政府一方面希望提供高效服务,另一方面,一旦有什么问题,能够高效处置。” 因此,在上海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 “第三个,就是老百姓生活感觉更加美好,有获得感。现在我们看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这些领域都在推动。”何积丰说道。“我想如果从这三条主线看,人工智能前景是很广的。” 五点伦理目标 除了发展问题,安全问题也始终是人工智能值得关注的另一只“轮子”。从技术本身来看,物理层、算法层、应用层的缺陷会造成人工智能犯错误。 从波音事故、手术机器人事故,到人工智能偏见、AI换脸,都是AI安全风险的体现。 从伦理层面,未来要想安全地走向“强人工智能”、“超强人工智能”,何积丰总结出了几条宏观目标: 第一,我们希望能跟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共生,绝对不希望人被人工智能系统代替了。 第二,我们希望人工智能有广义性,不要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第三,人工智能研究应该是开放型,我们要主张公平的竞争,不能少数行业垄断技术,其他行业不能随便用,整个知识生产过程应该是全人类的。 第四,我们希望人工智能技术不能有偏见,不能说对富人他表现很好,对其他群众的表现很差。这在伦理上也是不能容忍的。 最后要有一个人工智能系统的国际市场。我们希望在国际平台上,大家一起商讨人工智能技术能力该怎么做。 AI教育未有共识 在实践上述三条应用发展主线,达成五点伦理目标的过程中,中国是否具备足够的人工智能人才?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日前发布报告估计,当前国内人工智能产业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 何积丰认为,每个新技术在成长阶段都会发现两种人不够:教师不够,学生不够。这需要从实践中慢慢培养起来,并非人工智能的特有问题。 不过,他坦言,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校到底要怎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内部尚未形成共识。 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人工智能这么重要,就需要去培养专门的人工智能人才。但何积丰并不认同:“你不能说重新办个学校就叫人工智能学校,老师就叫人工智能老师,然后招生只培养人工智能了,这是办不到的。” 为什么办不到?他强调,人工智能关键是多学科融合。因此,业界有另一种观点,就是不可能有一锤子买卖。高校应该依然按照原来的通识教育路子走,增广知识面,培养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针对企业岗位的要求补充学习。 以多学科融合的角度看,何积丰认为目前没有一个大学可以说完全解决了人工智能需要的所有知识,所以需要大家一起做。 “搞人工智能平台不是很便宜的东西,各个学校的长处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希望校与校之间共享一些资源,现有的队伍之间融合互助。我相信这个过程可能要花3到5年。”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