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搬出去有盼头 留下来有干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走“三区三州”探脱贫) 巴尼小镇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从山上的金满村搬迁到巴尼小镇,近3年的时间里,搬迁户们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搬出四面透风、容易漏雨的“千脚落地房”,住进如今宽敞明亮的楼房,当地居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另一边,留在山上的村民在企业帮助下改种经济林果,家庭收入节节攀升。 这阵子,52岁的米四东心里老惦记个事:吃两碗包谷稀饭。包谷稀饭是把包谷和蚕豆混在一起,有时加点腊肉,搁在三脚架上,生火煮制而成。在高黎贡山上,包谷稀饭曾是金满村人的主食,大多数人连个菜都不舍得炒,就配一碗蘸水吃。从山上搬下来快3年了,米四东说:“在山上盼着吃大米饭,如今天天吃米饭,又想念包谷稀饭了。” 米四东的家在巴尼小镇,地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紧邻着怒江。这里是怒江州首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17年国庆节,金满村首批40户村民入住,2018年最后11户村民入住新居。如今已有搬迁户168户744人,都属于白族支系勒墨人。 3年时间,这里的人和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夏天,记者走进了巴尼小镇。 曾经—— 8公里的距离,20年的差距 村民叁益光的家里干净亮堂,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家三口在老房子前的合影。由于山地太陡,找不到平地打地基,老房子都是篱笆为墙、木板为顶、木头为柱的“千脚落地房”的样子。四面透风的房子里面黑黢黢的,下面养牲畜,中间住人,上面放粮食。“一入雨季,屋里就怕漏雨,潮乎乎有虱子”。2017年搬迁前,金满村九成村民就住在这种房子里。 从巴尼小镇往背后的高黎贡山深处走,沿着一条水泥路走上8公里,就回到了金满村村委会。金满村11个村民小组,其中5个不通公路、1个是地质灾害隐患点,这6个组如今已整体搬迁。“最远的马社王底小组有16户人家,到村委会要过悬崖、涉小河、爬陡坡,走上三四个小时。”说起过往,村委会主任沈光干嘘唏不已。 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只见大山围绕、白云悠悠,山外面还是山。2014年底,金满村人均收入仅有1400多元,全村131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50人。沈光干说:“在山上,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还是穷成这个样!” 听老人们说起以前的生活,就像听“穿越故事”一样:去邻近的县背洋芋回来种,前后得一星期,头疼脑热不舍得花钱去卫生院……“过去从金满村到巴尼小镇的8公里距离,也是发展相差20年的距离。”巴尼小镇社区副主任和碧武介绍,群众刚搬出大山时,不会用电器,连起床叠被子的习惯都没有。 不过,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住上一段时间,大家都知道了现代生活的好处。乡中心完小五年级的学生花燕梅一家去年搬到小镇上,每天早上走几分钟就能到学校。“搬下来好,在这里衣服不容易脏,老师也讲得好!”孩子的话,总是简单明了。 如今,按照“一户一宅基地”的政策,米四东在山上的老房子拆了,一家人踏踏实实住在了小镇上。米四东感慨:“还是在山下容易赚钱。” 山下—— 干活更方便,管理更规范 在巴尼小镇,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还有不少人家门口停着机动三轮车、小货车和轿车。米四东说,有了钱,大家都愿意买辆摩托车,“干活方便了许多。” 记者了解到,巴尼小镇目前外出务工118户282人,以本地打零工为主。在小镇上,就有家扶贫车间生产民族服装,平时有20多个女工。车间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一个熟练女工一个月挣三四千元没问题。 赚得多了,还要看花得多不多,对于搬出大山的人来说,上楼后的生活成本增加了多少? 米四东算了算账:小镇的水费一户每年20元,电费也不贵,过日子主要就是买些吃的。“这个就丰俭由己了,青菜要买,土豆南瓜山上就有。” 和碧武介绍,随着巴尼小镇社区建设越来越规范,一些以前“难以想象”的方法都有了实打实的用处。“比如我们这里实行积分制管理,积极参加升国旗仪式、搞好卫生都有加分,居民可以到超市用积分兑换商品。”社区超市经营者玉花梅说,去年超市里兑换了2万多元的积分。 当然,搬下来的时间并不长,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处在适应阶段。在和碧武看来,村子里的人与外界的交流还是偏少,视野和观念转变得还不够快。 米四东就有这种体会。洛本卓白族乡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金满村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旅游特色村”。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米四东如今在巴尼小镇教授勒墨人的传统歌舞。“等哪天怒江大峡谷的旅游火起来了,这门技艺一定会是旅游的‘招牌’产品。”米四东心里寻思着。 山上—— 既抓“生态账”,又算“经济账” 一边是米四东感慨“山下容易赚钱”,另一边却是仍然留在山上的5个村民小组80户人家,如今的8公里,还有20年的发展差距吗? “‘两不愁三保障’早就实现了,现在村里的生活跟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眼下村里惦记的,是怎样既抓‘生态账’,又算‘经济账’。”洛本卓乡宣传委员麻继成兼任金满村党总支书记,搬迁启动前就驻村工作,到现在还扎在村里忙活调整种养殖业结构。 靠山吃山,金满村过去是在四五十度的山坡地上开荒种包谷,如今要进行山体生态修复,除了改种经济林果,别无他法。 麻继成说,乡里组织搬迁群众将原住地的土地林地出租、流转或退耕还林,采取“合作社+村党总支+农户+基地”模式,种植花椒、核桃、草果、香橼等经济作物。现在,1000多亩花椒、1000多亩核桃、600多亩草果和300多亩香橼已经成了山上的“绿色银行”。“村里今年准备再发展250亩香橼,香橼两年就能挂果,收益前景非常可观。” 农产品“升了级”,收入也“开了源”。麻继成说,农民在企业承包的果园里务工,每天的工资有100元,如今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在果园里干活。 “搬出去有盼头,留下来有干劲。”如今,乡里还在加紧研究制定金满村乡村旅游规划。“等客栈、农家乐、步行街都建好了,幸福一定来敲门。”洛本卓乡党委书记郝春荣说,巩固脱贫成果、走向乡村振兴,“好日子还在后头”。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