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脊椎所亚洲圆柱齿鼠类化石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茜等,在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与《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在线发表了关于内蒙古二连盆地圆柱齿鼠类化石的研究成果。 圆柱齿鼠类是一类已绝灭的、半穴居或穴居类型的啮齿类动物,分布在亚洲和北美,化石在北美最丰富、从下始新统到上渐新统均有发现。过去有关圆柱齿鼠类的研究集中于北美,近些年来亚洲才有零星报道,因此,认为北美是该类动物的起源和主要栖息地。 自2005年,古脊椎所研究员王元青带领的国际合作团队,对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开展持续的综合考察,包括岩石、生物、同位素和磁性地层学等方向。通过数年积累,在二连盆地发现多种不同时代的圆柱齿鼠类化石材料。其中,在乌拉乌苏西剖面上发现的戈壁圆柱齿鼠(Gobiocylindrodon),经过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研究确定其处于圆柱齿鼠类的基干位置,是亚洲已知最原始的圆柱齿鼠类。戈壁圆柱齿鼠的发现,为早期圆柱齿鼠类在亚洲的演化提供新的化石证据,并对圆柱齿鼠类起源于北美的认识提出挑战。 此外,在额尔登敖包剖面和依和苏步地点的中、晚始新世地层中发现圆柱齿鼠类:戈壁圆柱齿鼠(Gobiocylindrodon)、原阿尔丁鼠(Proadynomys)、假圆柱齿鼠(Pseudocylindrodon)和阿尔丁鼠(Ardynomys)。晚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依和苏步假圆柱齿鼠(Pseudocylindrodon yihesubuensis)是该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该种也是亚洲已知最为原始的假圆柱齿鼠类。这些不同层位中发现的不同种类的圆柱齿鼠类,一方面表明该类在亚洲可能有其相对连续的演化序列,另一方面为圆柱齿鼠类在北美和亚洲两个大陆之间的迁徙和交流提供了新证据。圆柱齿鼠类的起源和扩散比之前的理解要复杂的多,亚洲越来越多的圆柱齿鼠类化石的发现对解决其起源、以及不同大陆之间的交流有重要地位。 研究工作获得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古生物化石发掘与修理专项经费的资助。 图1。内蒙古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剖面 图2。戈壁圆柱齿鼠化石材料 图3。戈壁圆柱齿鼠门齿釉质分析 图4。圆柱齿鼠类系统发育分析 图5。依和苏步假圆柱齿鼠类化石材料 (文章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