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金晓虎:产学融合搭建校企互动桥梁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国电子报特策划推出“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专栏,邀请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门、骨干企业相关专家和负责同志围绕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建设指南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我国软件人才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推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的举措建议。敬请关注。本期为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金晓虎的署名文章。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软件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愈发凸显,巨大的软件市场和激烈的技术竞争需要众多的软件从业人员。苏州作为以工业软件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对软件类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 近期,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打通了产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实际应用培养的通道,打破了以往产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瓶颈,解决了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钩的难题,为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拓展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人才创新思维指明了路径。 突出产业实际需求回归人才培养初心 软件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创新业态层出不穷,对教育者、学生和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新更快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目前每年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已经很庞大,但同时也存在两个严重弊端:一是人才数量分布很不均匀,多集中在一线城市,且南多北少,东强西弱;二是在人才质量上很难满足现有软件行业发展环境的需求,尤其是与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需要脱钩。因此,《指南》从响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需求、跟上行业发展时代节奏、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给予了明确。 自2018年以来,苏州提出了全力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的口号,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工业软件和行业APP的开发速度迟缓,大数据、云计算、安全技术等方面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创新与融合推广的主要瓶颈之一。 比如在大数据领域专业人才方面,苏州市面临着本土大数据人才培育环境薄弱的问题,在教育部公布的两批获准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的35所高校中,苏州市目前尚无高校入围,这使得大数据专业人才的本地培育缺乏必要的保障。 因此,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中,苏州急需在突出工业软件特色名城的教师配置和课程设置上,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在时兴热门领域发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对基础软件的开发是软件产业的重中之重,对相关软件人才的需求量将长期居高不下。 多维优化师资力量双向完善教学方案 教师队伍是软件学院的中坚力量,教师资源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要求,在质量上更是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相当一部分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没有在软件项目开发第一线的经历,而一些富有软件开发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却没有任教机会。 《指南》在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上提出了多个举措。支持创新聘用、考核等机制,打通校企教师队伍互通互聘渠道,增进高校专业教师与企业高级工程师、讲师双向交流,通过聘任专家、联合教学、职后培训等多种方式,为软件学院打造雄厚的师资力量,形成独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教学队伍。重视实践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摆在教学方案的重要位置,通过组织应用创新活动、技能认证培训、参与项目研发等方式,培养高水平实用型人才。促进国际交流,打开国内学生与国外学生、海外留学生的交流空间,拓展师生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保持学院教材的更新频率跟上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步伐,保证了教学知识的先进性。 近几年,苏州领军人才数量不断增多,软件方向获评省双创人才17人、省创新团队3个。重点特色领域汇聚了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包含软件专业的高校、研究机构数量上也明显增长,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精彩纷呈,极大地促进了产教融合与师资的双向流动。 推进校企深入交流搭建产学互动桥梁 软件行业与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在于,软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百花齐放,而教学模式却是大同小异、一成不变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很难与软件技术同步更新,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落后于实际的应用情况,明显与实际脱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很多软件企业的创新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进度,甚至可以说在产业创新层面,我们的研发还是作坊式的状态,不利于产业的提升和技术的跟进。虽然在某些应用层面,我国的创新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是这些对作为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指南》注重产业导向,融合产业需求,重招生更重就业,尤其是打通与当地企业的产学通道。企业需求是培养软件人才的方向指引,软件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院校与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一方面,院校可以借助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参观企业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熟悉产业模式,了解软件专业课程本身对应、延伸的应用领域,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走进院校,听取专家学者对行业、产业的分析与意见,及时掌握大环境、大方向;了解院校办学特色,宣传企业文化,引导就业定位,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挖掘一批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硬,与企业无缝对接、即插即用的软件人才。 作为产业指导部门,特别是工业软件特色名城的主管部门,我们对此心怀感激,相信在《指南》的指引之下,我们的软件产业必能真正实现发展。苏州结合属地软件企业主攻方向和知名高校专业特点,不断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目前已推荐19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交流探讨,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市内院校也积极参与,共商产学合作。 外引内育产业人才构筑特色培养体系 示范性软件学院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人才输出的政策环境和区位分布。苏州历来重视招才引智政策环境,积极推进国家、省、市各级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倾斜,集聚了大量创业创新人才,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30万人,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为73%。 苏州市拥有苏州软件园培训中心有限公司、苏州索迪培训中心等7个省级(含以上)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培育软件专业人才近万人。但是与沪宁杭等城市相比,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主要原因在于苏州市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相对较少,人才输出数量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供需矛盾为示范性软件学院试点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苏州积极发挥产业对人才的支撑作用,探索以软件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引进髙端人才,重点引进一批活跃在技术发展前沿、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团队。同时,围绕软件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之间的合作,建设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构筑先进性、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面向产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苏州创业中心、苏州独墅湖创业大学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揭牌成立,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国内外软件行业相关的人才来苏创业,促进了高端人才的不断集聚;苏州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院所在独墅湖高教区设立分支机构,开设专业课程,每年培养近2000名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产业方面的人才。 《指南》对软件学科办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未来软件行业人才和产业发展有深远影响,为地方政府在软件方面的产学研用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同时,希望在推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事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广泛积累经验,复制推广运用,从“国家级一流专业”院校向国内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等拓展,最终形成软件人才和产业的高质量大发展局面。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