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话蔚县剪纸传承人李宝峰:非遗传承是有根有苗的 在李宝峰眼里,剪纸是蔚县家家户户都能讲出门道的一门技艺,精巧细致、色彩艳丽的剪纸,是对北方民俗风情的生动再现。 从业几十年来,获奖无数的李宝峰将其归结为“运气好”,已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的李宝峰感叹,“非遗在现代社会得以生存,靠的是手艺人的坚守。只有坚守,才能传承。” 文化传承需有载体 蔚县剪纸是“刻”出来的。源于明代的蔚县剪纸,因风格独特、形象古朴而享誉内外。清代末年,剪纸工具改革,由“剪”变“刻”,并逐渐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剪纸新流派。 走进李宝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工作室,他正一丝不苟地刻制着剪纸作品。十来张薄薄的白纸层层码齐,雕刀每一刀都落得精确有力,最后点染上鲜艳的色彩,一幅精巧灵动的剪纸作品跃然欲出。 “三分刀工七分染”,色彩是蔚县剪纸的一大特色。李宝峰称,蔚县地处蒙晋冀三省交界,多元的文化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用色大胆、色彩斑斓的蔚县剪纸,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打树花,这是跑活马,这是喂门环……李宝峰一一展示自己的作品。据介绍,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涉及花鸟鱼虫、山川风物、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6000多个品种。李宝峰在创作中,不仅融入了儿时生活场景,还汲取了本地民俗特色,作品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 在中国各大剪纸门派里,蔚县剪纸的特点是最为鲜明的。无论是用料还是工具,蔚县剪纸都一直走在社会前列,并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变化,因此也被称为活态艺术。 李宝峰表示,蔚县剪纸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关系。文化传承,需有载体。正是传统与现代不断结合注入,才得以让蔚县剪纸流传百年而不衰。 传承人谋“变”促剪纸重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蔚县人,“剪纸基因”可以说是流淌在李宝峰的血液里。有着绘画天赋的李宝峰,自小便学习剪纸技艺。但他却没能赶上蔚县剪纸最红火的时候。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民间艺人开始对蔚县剪纸重新设计、刻制,同时丰富了工具、手法和染色技法,使蔚县剪纸摆脱了定型时期的青涩,并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蔚县剪纸由此步入成熟期。但后来随着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人才流失,红极一时的蔚县剪纸逐渐少有人问及。 不甘心蔚县剪纸就此没落的李宝峰,在1986年师从画家沈诚,开始学习绘画,并于1989年,进入蔚县剪纸厂担任设计工作。 李宝峰回忆,初到蔚县剪纸厂时,自己工资为80多元,但直至1999年离开,都未曾上涨。 虽然经济上收获有限,但李宝峰却说,在剪纸厂工作的10年,是自己收获最多的10年。 “当时蔚县剪纸正处于低潮,得以让厂里员工沉下心来做剪纸。”李宝峰回忆,蔚县剪纸厂汇集了许多优秀艺人,他和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样式进行改造和丰富,并尝试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草原文化融入作品,推动蔚县剪纸达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正是这韬光养晦的10年,让李宝峰对剪纸的纸张、染料、刻刀乃至装裱了如指掌,并为以后打下了坚实基础。1996年,李宝峰开始为一些工艺品工厂设计图稿,他设计的织绒剪纸工艺品因样式新颖,手艺精细,深受人们喜爱,销售量一度占到全国销售量的40%。 “忠诚”是求艺之魂 名声渐盛后,曾有不少人找到李宝峰,向他学习剪纸技艺,但几经周折后,留下的却没几个。李宝峰很无奈,“剪纸技艺的社会使用度低,收入来源无法保障,前期还要投入大量时间,这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更令李宝峰担心的是,商业市场对蔚县剪纸造成极大冲击,导致偷工减料、抄袭、机器冒充手工等现象层出不穷,甚至一度出现了许多西洋化的剪纸作品。 “艺术讲求一个‘悟’字,不仅指对艺术的灵性感知,更指求艺的忠诚。”李宝峰说,自己并非反对商业化,而是反对脱离文化内核的商业化。艺术是有范畴的,脱离了传统文化的作品,已经没有了生命力。 李宝峰期待能有更多人加入剪纸艺术行列,扭转“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才是求学求艺的灵魂。艺术要流传有序,绝不能钱挣了,初心却丢了。” 敬畏手艺让技艺代代相传 近年来,蔚县剪纸的产业化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激光刻印剪纸也成为不少商家的选择,蔚县剪纸的发展也因此有了不同的走向。对此,李宝峰说,手工剪纸作品是手艺人用心温暖出来的,但机器却是冷冰冰的。 如今,李宝峰仍保留着剪纸前先洗手的习惯,他将其归结为“敬畏手艺”,“剪纸是有根有苗的,我们必须对手艺衷心,让大家明白这些手艺所承载着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 “不得闲”的他有着新计划。2022年冬奥会即将在家门口举办,李宝峰为此设计了许多冬奥元素的剪纸作品,并在设计中加入了戏曲脸谱、虎头帽、生肖等元素,“以剪纸承载冬奥文化,用冬奥宣传剪纸艺术。作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民间艺术,希望蔚县剪纸能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