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并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怎样改变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的现状,打通存在的堵点? 对此,专家学者表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同时,要从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应急物流体系等方面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流通体系—— 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接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指出,现代流通体系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配置的有效载体,也是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有效衔接的纽带与通道。 现代流通体系在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大循环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涵盖的产业非常丰富,对消费、投资等需求变化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与保障;其创新性也极强,与信息、交通、通信等新技术联系密切,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 “现代流通体系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与国际市场高度联通。可以说,现代流通体系既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借助的市场接口。”王微说。 近年来,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但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 一方面,行业企业小而散。“我国流通体系90%是中小企业,组织化网络化的大型企业较少,大量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王微说,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有短板。目前,我国对接国际、服务高附加值的航空运力不足,专业化的物流机场极少,国际高标准的大型物流企业不多,包括5G在内的新基建也亟待加快。此外,市场体系不健全,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有一些制度性短板亟待弥补,一些区域性壁垒需要消除。 “强化竞争政策作用,公平竞争是最核心的。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使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获得资源,公平获得市场准入,公平获得产权保护,公平获得政策支持。”王微说。 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物流网络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双双位居全球之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等指标跻身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目前,综合运输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比如空间布局与结构功能仍不完善,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又如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不足、衔接不畅,物流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中心副主任李彦林分析。 会议明确,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交通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李彦林认为,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十分重要,“有利于进一步打破时空阻隔、强化区域协同、实现产供销运高效衔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他看来,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加强建设——围绕国土空间开发和产业布局,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建设,推动形成以高速铁路、航空网络为快速通道,以高速公路、干线铁路为骨架,以港口和国际陆港、门户机场枢纽为开放窗口,陆海统筹、内畅外联、立体覆盖、全球连通的大通道格局。 补足短板——一方面,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挖掘高铁线路网络资源和市场潜力,加快高铁专用货车、枢纽站场、快速转运通道等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加快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枢纽机场建设,鼓励支持扩大专用货机机队规模,优化空域航线和时刻布局,推动形成现代航空物流体系。 促进融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大力发展陆空、海铁、公铁、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提高衔接水平,降低货运物流成本,形成“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综合运输新格局。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推动融合发展 会议指出,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 “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要有全球化视角,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认为,我国产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也在加快与国际接轨。尤其是随着电商快速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但相比其他产业,还有再进一步的空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就要用好技术手段、发挥创新力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要进一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升流通企业对外服务和对内管理的数据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要鼓励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支持电商企业为实体经济赋能,带动整个商贸流通行业的现代化。 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对于商贸流通体系来说也很重要。赵萍说,要加强商贸流通行业标准建设,完善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推进企业之间、监管部门与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为标准化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保障。 荆林波说,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围绕当前消费市场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对于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的改造升级,可以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社会信用体系—— 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稳预期增信心 会议指出,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有效降低流通环节中的交易成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世君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看似是两个议题,事实上紧密相连。张世君表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过程包括生产、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事实上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交易构成的。如果交易双方都能迅速获知对方的社会信用,产品流通全过程都可追溯,那么谈判履约都会更加顺畅,最终增加交易机会、提高交易效率。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信任机制,更重要的是能够稳预期、强信心,让市场主体敢投资敢交易敢流通,有力地促进经济循环。”张世君表示。 当前,我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持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张世君认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部门推进建设;地方要积极探索本地信息归集和处理方法,经过实践检验、可推广复制的经验、政策可以上升为专门立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财政、税务、公安、人社、工商、司法等部门,需要上下协同,群策群力。”张世君说。 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除加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之外,还要考虑信用修复机制的建设,“给予失信主体改过弥补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今后做到诚信交易。” 应急物流体系—— 医药、冷链等运输短板亟待补齐 会议指出,要认真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应急物流是在突发事件情况下,以超常规手段、第一时间进行物资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在大部分地区,我们物流能力一流,但往往重常态物流、轻应急物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医药和冷链物流薄弱、航空物流能力不足等短板。 “举例来看,航空货运时效性最强,在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航空货运公司规模普遍偏小,顺丰航空也仅有60架货运飞机。”魏际刚认为,从短期看,可以加强信息收集整合、提高应急物资供需匹配度;提升应急物资分发专业化水平;加强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提高干线支线末端衔接效率。从中长期看,要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制与法律法规,在体制机制、指挥流程、协同机制、职责分工上有法可依;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储备体系建设,合理安排储备规模及结构。 “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网络,做好人力资源储备,补齐航空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等短板。”魏际刚建议,合理布局应急物流中心,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路、仓储配送等的比较优势,构建立体、综合、现代的应急物流网络;支持航空公司扩大货运机队规模,布局好航空物流枢纽与货运机场体系;此外,要形成网络健全、配送及时的医药物流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