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慢就业”需要“快帮扶” 步入“金九银十”,求职招聘又迎来一年中的旺季。但日前一项面向全国8.8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越来越多“90后”,尤其是“95后”毕业生选择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太多继续深造,而是先在家休整或外出旅游,慢慢考虑人生道路,成为“慢就业”一族。 导致“慢就业”的原因很多,既显示出青年一代就业观念的变化,也有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是他们的心愿,选择“慢就业”的目的是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面对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态势,毕业生很难立刻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选择暂时放弃就业,期待有好岗位时再就业。 不盲目跟风,理性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更高质量的就业,对于这样的“慢就业”,社会和学校应给予理解、包容和支持。但是从身边案例来看,一些毕业生以“慢就业”之名,行放大假之实,抱着得过且过或者“啃老”的心态度过毕业季甚至更长的时间。当“慢就业”演变为“懒就业”“不就业”,这种“慢”无疑会助长惰性,消磨斗志,长时间地任性“啃老”,更会给家庭增加负担。 青春宝贵,“慢就业”不能虚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刚性化的时间节点。随着七月份离校,用人单位对新一届毕业生的招聘随之开启。对于毕业生来说,校招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找到合适工作的可能性更大。“慢就业”思维,不但会让毕业生错过宝贵的校招机会,影响及时就业,更可能养成求职惰性,在“慢”的过程中失去目标和方向。 “慢就业”,既有毕业生对于未来的思考,也有他们对于未知未来的焦虑。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助力。对于毕业生来说,在“慢就业”的过程中也应该通过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而对于社会和学校来说,更应该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了解毕业生未就业情况及原因,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帮助年轻人尽快找准属于自己的“赛道”。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