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津推出多彩活动 市民博物馆里尽享文化之旅 艺术展览、体验活动、文化讲座……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我市各大文博场馆均正常开放并为市民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让你不出远门也可抵达“诗和远方”。 主题展览丰富多彩 双节长假,不少市民将假期“文化之旅”的第一站选在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在双节期间,推出了“深心托豪素──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本次展览分为六个单元,遴选馆藏明清时期书法作品73件(套),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以点带面地勾勒出明清两代书法的发展脉络。 双节假期第一天,记者发现展厅里已有不少观众前来参观。一名拿着手机仔细拍照的观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是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美术学研三的学生卢有欢。她告诉记者,她正在准备毕业论文,而论文的方向正是清代书法的研究,在这个展览看到这么多的珍品,很震撼,对她的学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天津自然博物馆从长春博物馆引进了《丝路画意──戈沙丝绸之路版画作品展》,于10月1日开展。该展览以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为策划理念,选取长春博物馆馆藏画家戈沙作品中最能突出丝绸之路主题的绘画作品共106 幅(件),用版画、刻版的形式展现丝绸之路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文内涵与精神意蕴,向观众展现一幅幅画卷串起的丝路文明,让观众全方面地了解和感受“一带一路”的魅力。 双节期间,鼓楼博物馆引进天津博物馆《秋澄万景清──中秋文化展》,以中秋节为主题,分为拜月、赏月、探月三个部分,用藏品诉说拜月的传统与习俗,讲述中秋赏月的美食美景,探寻九天揽月、飞向月球的变化。同时以图文资料讴歌伟大祖国航天事业的壮举,为国庆节献礼。 在津沽记忆博物馆的展厅,展出的月饼模子,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天津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王来华告诉记者,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月饼模具长达二十余年的收藏。他走访各地,挖掘收藏了7000余件月饼模,最大的直径近半米,最小的拇指一般;时间跨度自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域上从北方到南方,从农村到城市应有尽有。他捐赠给博物馆的这几款“津味”木制月饼模子,年代以清末民初居多,反映出当时天津人过中秋节的食文化。王来华说:“这几款月饼模子,有月宫形象的,里面刻有嫦娥和玉兔,是典型的天津传统月饼印模。天津本地传统月饼印模,讲究刻字,除了刻上天官赐福、金玉满堂、龙凤呈祥等吉祥字外,还喜欢直接刻上中秋节字样,标明只做此用。这一块块小小的月饼模子,现如今已不单是美食的制作模具,它越发成为凝结中国人情感,升华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得以铭记,得以传承……” 体验活动各具特色 中秋吃月饼,是人们在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天博于假期第一天与大家一起做月饼、品月饼,同庆国庆中秋。天博宣教部活动组组长刘萌告诉记者:“在中秋佳节开展‘月圆人团圆’传统月饼制作体验活动,为孩子们讲述中秋节的来历和相关知识,引领孩子们在亲手体验中了解节日习俗和庆祝方式,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同时,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粒粒皆辛苦’,了解丰收和团圆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充分调动孩子们爱惜劳动、爱惜粮食的主观能动性。” 10月2日,天博的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立体画,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颜料和泥土,塑造出他们心中的天安门和自己的卡通形象,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母亲庆生。 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结合自身场馆特色,策划了以“寄情中秋月明时”中秋主题活动为代表的一系列特色鲜明、内容多样的双节文化教育活动。报名参加活动的十组家庭在多功能厅聆听了由该馆宣教部齐静带来的“中秋时节话中秋”民俗讲座。讲座中,齐静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中秋佳节的起源由来、演进发展、民间习俗向在场观众娓娓道来。讲座结束后,十组家庭成员共同完成了手工月饼制作活动。家长们纷纷表示,参加这样的活动,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大家在博物馆度过了一个文化气息十足的中秋佳节。 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10月2日推出中秋追月雅集。该馆在《承传──古今香馨生活之美》特展的艺术空间中搭建传统拜月香案,还原古人赏月、拜月、玩月的场景,邀请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一同穿越时光的长廊,体验传统中秋习俗。在活动过程中,有讲解主题特展的专家导览,还有关于中秋源流以及用香文化的专题讲座。除了知识的分享外,博物馆围绕“月”“桂”“兔”“香”四大主题元素,准备了香气四溢的中秋特色饮食,让观众大饱口福。 (文章来源: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