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风集团冲刺创业板IPO的消息广受投资者热议。招股书显示,东风集团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9.57亿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规模为210.33亿元,一举刷新了创业板最高募资纪录。 即将成为创业板最大IPO的“东风集团”是谁? 东风集团,全称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控股股东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凭借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东风集团已经形成了以商用车、乘用车的整车制造为中心,涵盖汽车研发、零部件及装备生产制造、汽车金融、汽车销售、出行业务等较完整的业务体系,成为国内产业链最为完整、产品品类布局最全、综合实力领先的汽车产业集团之一。 2019年,东风集团整车销量达293.2万辆,位列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销量第3位,市场占有率为11.38%。截至2019年年底,拥有整车产能约339.4万辆,居行业领先地位。 日前,东风集团发布2020年9月产销快报,数据显示,当月集团销售新车29.5万辆,1-9月累计销量达193.38万辆。其中,商用车板块当月销量为5.02万辆,1-9月累计销量为41万辆,同比增长19.25%。中汽协表示,商用车受政策、投资的拉动,仍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此外,9月乘用车板块共销售24.48辆新车,1-9月累计销量为152.38万辆。 上市主体“东风集团”涵盖哪些业务板块? 东风集团业务布局广泛,涵盖了全系列商用车与乘用车的整车及零部件业务、汽车金融业务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其他业务。 商用车业务方面,东风集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行业领先的产品优势,是行业重要的头部制造企业。近三年来,公司商用车销量稳居行业前列,重中型卡车市占率更是稳居国内市场第二名。东风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东风商用车、东风特商、东风柳汽经营重中型卡车;通过合营公司东风有限的子公司东风汽车(600006)及郑州日产经营轻型卡车、皮卡及客车。“龙擎”品牌自主动力总成、东风康明斯发动机、东风股份M9T轻卡发动机、东风德纳车桥等产品凭借行业前瞻的技术优势与卓越品质,满足了商用车整车需求。 乘用车业务方面,东风集团产品线谱系完整,长期位居国内汽车行业领导者地位。乘用车业务主要由分公司东风乘用车、控股子公司东风柳汽、合营公司东风有限、东风本田以及神龙汽车开展。集团旗下乘用车品牌拥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如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东风英菲尼迪、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等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都是东风集团旗下的合资品牌。 同时,东风集团自主品牌核心能力逐步增强,并成功发布了全新高端智能电动品牌“岚图”,定位于高端新能源汽车,为公司自主品牌阵列打开向上空间。 汽车金融业务方面,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了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对整车业务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17年至2019年,该业务贡献的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38%,占东风集团主营业务总收入比重由2.39%上升至5.33%。 各大业务板块为东风集团贡献了比较持续的现金流和利润,然而,一方面由于发放贷款等金融业务计入经营性现金流出,导致流出增加;另一方面合联营企业盈利通过投资收益计入投资性现金流入,未充分反应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成果,最终经营现金流为净流出。 但是,调整金融业务与合联营企业现金分红后,公司核心的汽车制造和销售业务实际经营性现金流为净流入。而且,后续公司将通过成本管控、业务创新等应对宏观行业变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有望实现进一步改善。 “东风公司”和“东风集团”是何关系? 东风公司,全称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央企主体。 2004年9月7日,东风公司将东风汽车工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东风集团)。同年10月12日,东风集团正式成立,并于2005年12月首次公开发行H股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H股发行上市后东风集团股权结构表 由此看来,平时常说的“东风公司”虽然作为直属央企控股东风集团,但全部核心业务均由本次拟上市的东风集团实际运营。 已经在A股上市的“东风汽车”又是谁? 有的读者会问,那已经在A股上市的东风汽车(股票代码600006)和本次发行主体是什么关系呢? 东风汽车的全称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最早一批上市的公司于1999年7月27日登陆上交所,是本次上市主体东风集团旗下主要从事轻型商用车和柴油发动机业务的板块。目前,东风集团通过与日产的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持股这家A股上市公司。 简单来说,已经在A股上市的东风汽车仅为东风集团从事轻型商用车的运营主体。 本次东风集团登陆A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岚图品牌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东风全新新能源平台架构项目、东风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氢燃料电池研发项目等方向,显示了东风集团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汽车行业前瞻业务的实力与决心。 招股书显示,未来东风集团将在继续保持传统整车制造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技术变革,着力发展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强化产业链拓展及模式创新,持续构建公司核心能力,推动自主事业突破发展,进一步提升“五化”(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融合创新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