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方时评丨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泥腿学者” 10月22日下午,得知要给来自新疆巴州的客人讲述实验站扎根河北曲周“改土治碱”的历史,张宏彦来不及换衣服,从红薯地径直来到实验站内的站史馆,鞋和裤腿上斑斑点点,沾满了新鲜的泥土。 张宏彦何许人也?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自2009年来到曲周县起,身为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的张宏彦始终牢记老一辈农大人“立足农村,造福农民”的嘱托,扎根田间11载。11年来,他和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团队成员一道,从建立“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开始,成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结合助农模式——“科技小院”。如今“科技小院”已遍及全国25个省市,达到171个,覆盖60种作物生产体系。11年来,张宏彦成了“半个”曲周人,前两年刚开展工作时,他基本全年都在曲周。现如今,除了家里有事和在学校上课,每年也平均有2/3的时间待在曲周。11年来,张宏彦带领团队切实把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决饭碗问题还需要高科技,希望你们把先进的科技真正用到农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科技小院”帮助下,当地的西瓜、苹果、葡萄、粮食等农业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曲周县成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同时,由于“科技小院”对农业转型的成功探索,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科技小院团队的张福锁院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2016年《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刊物《自然》上发表,不折不扣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过去一些乡村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创新销售方式、适度规模经营等实现脱贫致富,都少不了科技工作的带动。如今我国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更需科技人员的助力。然而,一方面,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贡献率已经达到57%,但农业科技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学科仅占19%,处于并行的占17%,64%是处于跟踪阶段,这个学科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技推广人才严重不足,农村留不住人才普遍存在。 懂农业,方能知轻重。爱农村,方能守初心。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像张宏彦那样扎根农村的“泥腿学者”。只有像张宏彦那样怀着对农村的美好向往、对土地有特殊情感的“泥腿学者”,才能安下心思,行走在田间地头,才能托起农村希望,才能一步一步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才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农村实用人才的战略地位,完善人才供给与培养,优化人才的结构与布局,改革人才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彻底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人才流失、分散,低端同质化的问题,形成合理的人才供需结构,提高建设的积极性,助推乡村振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文章来源: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