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人机“飞手”要能吃苦更要能钻研 近日,在六合区横梁街道的三友湖村,一台无人机正在稻田上方喷撒绿肥种子,循环作业。这是一块连片700亩的稻田,每片100亩左右,作为无人机“飞手”,袁飞要做的是在手机上设定好无人机的飞行程序,中途及时添加绿肥种子。 “利用无人机作业,一天可以覆盖400—700亩,如果是人工播撒种子,一个人每天最多作业20亩。”袁飞是艾津植保农机部的负责人,从事无人机“飞手”工作接近5年,对于这个新职业给农民种田带来的巨大便利,他深有感触。 2019年4月,国家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无人机驾驶员名列其中。实际上,无人机“飞手”早在2014年就出现在农业植保领域,艾津植保正是全国最早从事无人机植保的企业之一,目前公司的无人机“飞手”超过20人,服务全市近20万亩农田,服务对象有上千名种植户。秋天,无人机播种绿肥;夏天,无人机植保飞防。目前市场价为8元/亩,远比请人工下地干活要划算。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提升节省了大量时间,让农民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情况。 “公司的无人机‘飞手’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学历最低的是大专,也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月薪7000元左右。”公司副总王光介绍,植保无人机“飞手”的入门门槛较低,只要肯学习,很快就能上手,但要想精通就比较困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无人机越来越智能化,基本不需要“飞手”手动操控,只需在手机上设定好飞行程序,规划好飞行路线,就能实现程控飞行。 无人机的“傻瓜化”对“飞手”这个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优秀的“飞手”,需要更好地掌握软件应用——规划线路时如何避免碰到障碍物、设定程序时不能出现重喷和漏喷……这些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飞手”学习和钻研。 在袁飞的同事应长云看来,植保无人机“飞手”还要能吃苦。夏天作业时,往往凌晨4点就要开始工作,一直忙到上午10点,下午3点继续,干到晚上7点,就是为了避开中午的高温天气。应长云介绍,这样的工作强度要从7月下旬一直持续到9月底,中间几乎没有休息。 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大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无人机销售、应用软件开发和飞行执照培训的企业,拥有10多名“飞手”。公司飞行服务部负责人王申表示,过去,“飞手”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在室外,现在则是一半时间在室外采集数据,另一半时间要在电脑前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甚至还要建模。 大翼航空的“飞手”主要从事政府和国企的一些服务外包项目,比如高压电线巡检、楼顶违建巡查等。“飞手”吴士迎刚刚完成一个高压电线巡检的项目,2公里的线路巡查,花了半天时间。“巡查的过程中,机身挂有红外线相机,重点拍摄是否有螺丝脱落、生锈的地方,电线的表皮是否有损坏。”吴士迎说,这很考验“飞手”的操控,但更加考验“飞手”对软件的应用,所以前期设定程序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更为繁重。 目前,大翼航空“飞手”的薪资从每月5000元到15000元不等。薪资的差异,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飞手”应用软件的能力,因此,无人机“飞手”的一专多能,就成了这个新职业新的发展方向。王申介绍,当前,公安、消防、城管、应急管理等部门,都会定期安排人员来参加无人机“飞手”的职业培训,此外,这些部门在对外招聘中,也会设置无人机“飞手”的岗位。 (文章来源:金陵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