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寒武纪投入资源研发关键性软件技术 半导体芯片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手机、电脑、地铁、飞机都离不开它。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便产生了海量数据。众所周知,技术和数据,是人工智能产业的两大重点。 因此,如何更好的处理海量数据,成为了人工智能发展中必须攻克的课题。而AI芯片能够有效的提升AI算法,成为了海量数据的关键。 一家名为寒武纪的公司,创业仅仅4年,就成功登陆了科创板,成为了AI芯片第一股。这背后是对AI人工智能技术的看好,也体现了中国正在该领域,加速研发,力图有更大的市场作为。 券商研报介绍,寒武纪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凭借领先的核心技术,寒武纪较早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产品化,专门设计的通用型智能芯片架构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正是由于抢眼的技术硬核实力,让寒武纪在发展中,一路获得众多投资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高度关注,包括阿里、联想、科大讯飞等科技互联网巨头投资加持。 此外,寒武纪创始人兼CEO陈天石,师从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毕业后便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以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智能为研究方向。可见,寒武纪的诞生,并不是偶然。 据了解,寒武纪的核心团队中,不乏拥有多年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研发和设计经验的人物,副总裁刘少礼博士便是其中一位。 刘少礼自公司成立之初就担任寒武纪的副总裁,并长期担任公司董事,是寒武纪1A、寒武纪1H和寒武纪1M等多款处理器产品的主架构师,也是思元系列云端智能芯片产品的主要研发领导者之一。此外,他还作为第一作者提出了寒武纪Cambricon指令集,该指令集已成为全球首款公开发布的智能芯片指令集。 目前,寒武纪拥有研发人员794人,团队占比达74.98%,研发人员中76.07%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技术型公司最核心资产是知识,既包括人才,也包括专利知识产权。寒武纪在智能芯片及相关领域开展了体系化的知识产权布局,为公司研发的核心技术保驾护航。 截至2020年6月30日,寒武纪累计申请的专利1929项,累计已获授权的专利为151项。此外,寒武纪还拥有软件著作权5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3项。 而在人工智能的技术领域,投入资源研发关键性软件技术,是开启人工智能底层生态另一扇门的创新。寒武纪研发的BANG语言,便是这样的技术性前瞻的体现。 再分析寒武纪的产品,可谓布局明显。围绕终端、云端、边缘端三大场景,寒武纪推出了三个系列的智能芯片与处理器产品,再通过共用相同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以及共用相同的自研指令集与处理器架构,实现了三端的全面覆盖,形成了从终端、边缘端到云端完整的智能芯片产品线矩阵。 基于完善的产品线矩阵,寒武纪已经在多个产业领域实现了技术化的平稳落地,如智慧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慧金融、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智能+”产业。又如:在浪潮、联想、新华三、阿里巴巴、百度、滴滴、好未来等国内主流服务器产品中,均应用了寒武纪的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 这种产品线矩阵,也助力寒武纪从一个单纯的芯片公司,逐渐发展为具备硬件和软件能力的系统型平台公司。 从掌握的技术广度来看,寒武纪正在从一个单纯的芯片公司向具备硬件和软件能力的系统型平台公司发展。国内的芯片设计公司能力普遍集中于专门领域的芯片,其应用场景相对垂直,大多无须掌握如此全面的技术栈。 寒武纪的核心技术则主要集中于智能芯片和系统软件。通用型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的研发需要全面掌握核心芯片与系统软件的大量关键技术,技术难度大涉及方向广,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处理器微架构与指令集两大类技术属于最底层的核心技术。处理器微架构指的是智能芯片内部的结构,而指令集则是智能芯片生态的基石,这两个方向历来是处理器厂商争夺的技术高地。 国际上具备此类全栈技术能力的公司主要是英伟达、英特尔、谷歌等巨头。从核心技术构成上管中窥豹,可以看出寒武纪正在对标这些国外巨头。 在这一大波硬科技企业中,寒武纪凭什么能够脱颖而出,与巨头在同一个赛道里比拼?技术实力?答案是肯定的,但不完全,除了技术实力还有其独有的生态,一个开放共赢、兼容并蓄的合作生态。 寒武纪有个原则:能让的都让出去,能不做的就不做,不碰客户的核心利益。寒武纪创始人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很多同行想去做上层的解决方案,但我们不会做应用层,我们只做好基础系统软件让大家可以在我们上面开发好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寒武纪确立了云边端产品策略,以中立的方式与客户共赢。 作为业内少数实现AI芯片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寒武纪在前期的积累和先发优势的基础上,只要后期战略得当、持续研发投入,完全可以在这个即将成型的大市场中占居一席之地。 (文章来源:砍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