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手机制造商会不会入局造车 业内外之所以对手机制造商造车保持着如此高的期待,关键在于他们似乎是最具实力的跨界造车者,尤其是在吉利牵手富士康进军汽车代工之后,手机制造商要想沿用手机制造的代工模式造车已经不是梦。 近日,“不造车”的华为又公开了两项重要的专利,分别是“电动汽车以及电动汽车之间充电的方法”专利,以及“一种车联网安全通信的方法”发明专利。前几天爆出要造车的小米,则在否认之余,被媒体爆出正在加紧筹备造车,就等临门一脚。但事实上,相比国内地产、产业链上游和资本的造车热情,手机制造商可谓冷静至极,一直在造车的门外徘徊犹豫,不缺钱、不缺名气、不愁人才甚至不愁土地资源的手机通讯商,为何如此犹豫不决,迟迟不肯下场,值得业内关注、思考。 造车传闻不断 日前,华为又被传出打算造车并由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代工的消息。不过很快,这一消息就分别被华为、长安、北汽蓝谷否认,华为再次坚定地公开声明:绝不造车。这不是华为第一次被传出造车的消息,尽管每一次华为都会回复不造车,但仍挡不住华为造车这一话题的热度。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外界看来,华为具备造车的实力和能力。就在华为造车再次被热炒之际,其又公开了两项重要的专利。在汽车面向电动化和网联化的发展过程中,华为正在生成更多的技术成果。 无独有偶,小米造车的新闻也正在被热炒。2月19日有媒体爆料,小米集团已确定造车,并将造车视为战略级决策。知情人士透露,小米造车这件事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集团就造车传闻向媒体回应,给出的说法是“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更多消息则暂不回应。事实上,小米早就与造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米汽车的掌门人雷军多年来深度“参与”了新势力造车,对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都有过投资。据不完全统计,雷军、小米集团及顺为资本三方投资汽车领域企业接近30家。2019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军也公开表达了对无人驾驶的支持,提交了发展无人驾驶与车联网的建议。雷军本人对造车的热衷,被认为是小米入局造车的风向标。这也不是小米第一次被爆出造车消息,相比此前坚定地回复不造车,这一次小米似乎出现松动,当前也被认为是手机制造商入局造车的好时机。 与国内手机制造商面对造车的犹豫不决不同,苹果这一最受关注的国际手机制造商的造车计划似乎已经迈入实质进展阶段。在去年被曝光备受关注的概念车之后,2月3日,韩国《东亚日报》报道称,苹果公司计划将向韩国起亚汽车公司投资4万亿韩元(约36亿美元),作为与韩国汽车制造商合作生产电动汽车的一部分。这让业内外对国内手机通讯商的犹豫不决有了更多的怀疑。 最具实力造车的跨界者? 业内外之所以对手机制造商造车保持着如此高的期待,关键在于他们似乎是最具实力的跨界造车者,尤其是在吉利牵手富士康进军汽车代工之后,手机制造商要想沿用手机制造的代工模式造车已经不是梦。众所周知,手机制造商普遍采用代工的模式制造智能手机,而汽车代工此前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但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汽车发展大趋势后,汽车代工也将成为跨界造车者的一大助推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指出,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代工大有可为,全球范围的汽车制造或将迈入新的竞争格局。在这种变化中,具备软件优势的入局者完全可以选择代工生产,更好地完成汽车制造。 同时,手机制造商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积累的技术实力,为他们入局造车奠定了基础,被认为是最具实力的跨界造车者。以华为为例,其最近公开的专利分别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值得关注的是,华为自2021年以来已公开多个电动汽车相关专利,包括一种制动助力系统及制动方法、电动汽车、行人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可延长电池寿命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减速器、动力总成及车辆等相关专利。从这些专利的内容中不难判断,其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技术成果。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的实力不仅可以支持华为成为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重要的供应商,也让华为具备造车实力。 除了“烧钱”还顾虑什么 尽管手机通讯商被认为具有跨界造车的实力,现在入局也被认为是最佳的窗口期,但事实上,这些手机制造商却普遍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正如小米在最新的声明中所言“等等看看,暂时没有”。他们为何迟迟未能下定决心,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很难说现在是最后的窗口期,而造车也的确是需要深思熟虑的事,在没有明确的规划之前,不宜盲目入局。”一位业内资深观察家对手机制造商的犹豫不决表示理解。首先,从资金上看,虽然这些制造商积累了较雄厚的资本实力,但造车毕竟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虽然中国的蔚来、理想、小鹏们在花了200亿元以后推出了一两款量产车并呈现出不错的发展势头,但200亿元并非造车的门槛。以戴森为例,其不得不在花了218亿之后宣告造车项目终止。中国也出现诸多倒在车辆量产前的跨界造车者,其中,很多都是在既有领域的佼佼者,却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终止了造车项目。在造车面前,小米、苹果们积累的资金还远远不够。资本市场瞬息万变,也让这些手机通讯商不得不慎重对待造车。 资本之外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入局造车能否像手机一样获得足够的利润,这恐怕才是手机制造商犹豫的关键原因。在智能手机领域,这些企业快速取得了成功并获得不菲的利润,而造车周期更长,也存在更大风险。在汽车制造面前,没有人有绝对的把握确保成功,即使具有一定的技术、资本实力的手机制造商,也不得不面临巨大的考验。“汽车制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入局者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本实力,还需要他们具备很强的对供应链的管控能力。”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曾强调,汽车制造的复杂性,对入局者的要求,局外人很难想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者比比皆是。这方面已经有过多次惨痛的例子,无论是当年家电制造商的惨淡收场,还是近两年红星等零部件供应商入局造车后的无果而终。这都表明,即使作为供应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不一定在入局后就能轻松驾驭汽车制造。这方面,华为坚定“不造车”或许是企业最具代表的回答,在作为零部件供应商成为造车重要一环,获得可观的利润之际,手机制造商入局高风险的造车领域积极性自然不高。 (文章来源:城市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