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今天是:  发布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警惕大宗商品“涨声”背后的终端成本风险

时间:2021-04-23 08:49:49  来源:闽商界  作者:青鸾传媒  点击:
摘要 【警惕大宗商品“涨声”背后的终端成本风险】2020年末,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突破1000元/吨大关,一度引发市场极大关注。然而近日,铁矿石期价站上1110元/吨历史新高,惊叹之声已经寥寥。(证券时报)

  2020年末,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突破1000元/吨大关,一度引发市场极大关注。然而近日,铁矿石期价站上1110元/吨历史新高,惊叹之声已经寥寥。

  一年多来,对于大宗商品市场的异常表现,市场似乎已见怪不怪。沪铝期货价格从逾11000元/吨涨至18000元/吨上方,近期包括动力煤、铁矿石在内众多黑色系商品创下阶段性或历史性新高,大宗商品市场受疫情影响带来的蝴蝶效应直接、明晰。钢铁、电解铝等此前一直被诟病的传统行业,也因盈利丰厚,被冠以“顺周期”概念而受到市场追捧。

  上游狂欢之余需要看到,目前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已经凸显,涨价潮恐逐级向下传递。我国3月份经济数据显示,生产价格指数(PPI)大幅跃升至4.4%,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同比抬升0.4个百分点。海通证券分析,3月份PPI的回升主要由大宗商品涨价带动,生产资料价格同比飙升至5.8%,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仅转正至0.1%。从行业分类看,涨价幅度较大的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游原材料相关领域,下游终端消费需求相关领域没有明显的价格上涨。

  不过近日,宝洁可口可乐金佰利等跨国消费巨头纷纷公布旗下商品的涨价计划,原因皆指向包括包装纸、铝罐在内的成本端。

  日前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全球通胀升温,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具有修复性和阶段性特征。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其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对供给端受限的炒作,如煤炭行业安全监察等导致产能缩减,又如钢铁在限产减排政策影响下,高炉开工率大幅走低,对价格起到推高作用。在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下,包括钢材在内的大宗商品供给端压缩预期增强,或也将使得市场供需格局持续趋紧。

  上游商品涨价难续,但大幅降价短期或也难实现。产业链上成本压力转嫁的规律不可逆,“涨声一片”背后,尤需警惕终端商品成本风险。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评论回复 共有 条评论>>查看
我也说两句(审核以后才能显示)
表情图: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确定发表
推荐资讯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一艘外轮在福州罗源湾触礁搁浅后获救
赵龙在厦门大学调研
赵龙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厦门航空开通福州往返金边直飞航线
六国总领事走进福建泉州共度元宵佳节
莆田,一座“闹春”的城市
赵龙在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调研时强调:强化产品供需对接 用好“四通四到”机制  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解难题增活力
赵龙调研国企改革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德国留学生福建体验“中国客家狂欢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