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抢食创新药企红利海和药物强扭“买办”角色 日前,本报报道的《谁是海和药物上百亿估值幕后推手?》一文引起极大关注,一个院士,一个资本玩家,外加创下国内药品违法广告之最的“绿谷系”,正在将无营收、亏损逐年扩大的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和药物),推至A股的资本舞台,且上市估值或高达315亿元。那么,海和药物究竟“含金量”如何,是否匹配科创属性以及上百亿估值? “胃口大开” 根据此前的宣传稿,去年7月海和药物宣布完成12亿元B轮融资,2019年2月该公司已拿下1.466亿美元A轮融资,公司股东榜中不乏华平投资、华盖资本、君联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9月,海和药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73亿元、-4.28亿元、-2.93亿元和-4.28亿元,报告内总计亏损13亿多元。究其原因,公司目前并无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尚未形成产品销售收入,而新药研发需要大量持续的研发投入,由此导致公司连年亏损且亏损额持续扩大。 在此前融资“烧”了大半后,海和药物开始谋求叩关科创板。当然,公司选择了第五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目前已经有药物3项处于III 期,4项处于临床II期。值得一提的是,海和药物此次拟募集资金31.5亿元。去年145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超过30亿的公司仅有9家,海和药物可谓“胃口大开”。 据了解,针对此前已过会企业中仍有多家公司科创属性成色不足,4月9日,上交所组织召开科创板保荐机构座谈会,会议明确要求,保荐机构要把好“硬科技”质量关,做好科创属性核查工作。 记者注意到,海和药物在招股书中多处宣称,自己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中国领先自主创新生物技术公司,“依托自身核心技术”、“注重创新”、“独立开展新药研发推进”。事实果真如此? “买办”角色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海和药物主要在研产品共涉及9个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2个化合物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其中,RMX3001、ON101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德立替尼、谷美替尼均处于II期注册临床试验阶段,为公司最接近上市许可的在研产品。记者注意到,未来数年近12亿募投资金仍将砸向RMX3001、德立替尼、谷美替尼这三大项目。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未来几年的重磅产品,无一为公司自主研发。其中,RMX3001项目(口服紫杉醇)是发行人于2017年9月从韩国大化引进,德立替尼也是由海和药物通过授权许可引进。 此外,ON101乳膏剂为海和药物与台湾合一生技集团合作研发,招股书透露,合一生技已完成一项I期人体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一项II期临床试验以及一项III 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而海和药物协助合一生技在中国大陆开展该项目的III期临床试验,并享有未来ON101在中国大陆的销售提成。不难看出,名为“合作研发”,实则合一生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至于谷美替尼,其为海和药物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下称药物所)合作研发。追溯过往,2015年1月19日,绿谷制药与药物所签署了《技术开发合同》,就谷美替尼在中国(含香港、澳门)的权益进行了约定。直至2016年8月,海和药物才从绿谷制药手中接盘该项目,所谓的“自主创新”同样无从谈起。 截至2020年年底,海和药物宣称获得包括中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在内的授权发明专利62项。记者梳理发现,在12项境内专利中,9项是转让取得,3项原始取得中有两项与药物所共享专利权,剩下一项的申请日是2014年1月;在50项境外专利中,仅有16项为原始取得,其中6项与药物所共享专利,另有10项的申请日为2014年底。 显然,海和药物更多是扮演“买办”角色,这与其本身宣扬相去甚远。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司总经理董瑞平博士透露,作为一家中等规模的创新药研发企业,海和药物要自行推出多元化产品组合相对困难,公司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对外许可。这也意味着,未来海和药物会将“许可引进”进行到底。 “攒局”套路 记者接触的圈内人士直言,新药研发成功上市“九死一生”,“许可引进”这种商业模式算是走了“捷径”,免去了前期的大量工作,相关企业大多仅在国内开展临床研究环节,其实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传统认知中对药企的创新范畴,往往理解为源头创新。为了享受资本市场赋予创新药企的各种红利,一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将自己包装成“硬核企业”。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存在一些许可引进玩家:由某些投资机构发起或参与,拉来几个医界大佬,装入若干国外热门靶点项目(基本都是肿瘤),数据质量无所谓,反正这些都不对外详细披露,但项目出身门第一定要高贵,总之就是明星团队+明星项目+明星投资机构的组合。然后公司迅速融资,在“豪华团队”的光环下继续拿项目、扩团队,两三个轮次下来,估值已然上天,虽然项目进度远不及估值飙升的速度。 最后,这些玩家借资本市场东风迅速IPO。“本事够的话,上市后还能继续讲讲商业化和国际合作的故事。本事不够的话,赶紧套现。”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一剧本与海和药物的发展何曾相似:公司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领衔、医学博士董瑞平挂帅; 绿谷集团和西藏南江各自以1元的价格,将价格上亿的股权转让给丁健; 海和药物声称与药物所不再有关联关系,但公司实控人、董事长丁健此前担任药物所所长,2014年至今仍任药物所药理一室课题组长,药物所一直持续在研发上“输血”于公司,但公司仅披露2017年1-6月,公司对药物所采购技术服务323.35万元,该金额与双方密集的技术“输送”很难相符。 记者进一步发现,招股书显示,丁健对外投资企业还包括北京华世天富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9.4%,这家公司正在做胰腺癌的研发。而企查查显示,华世天富第四大股东正为药物所,持股比例同样为9.4%,只不过药物所2015年12月就出资,丁健2020年3月份入股。药物所与丁健再次双双出现于一家药企,海和药物的故事还将上演? (文章来源:金陵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