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今天是:  发布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人勤传承非遗美 水暖滋润稻鱼肥

时间:2021-05-24 13:35:06  来源:闽商界  作者:青鸾传媒  点击:

原标题:人勤传承非遗美 水暖滋润稻鱼肥

  ○○全媒体记者黎寒池蔡婉君符俊

  水稻,南方农耕文明之源;鱼,肉质蛋白质之王。两者相融并作习俗不仅是侗家人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历史上灿烂的传统文化。

  三江侗族自治县稻田养鱼文化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一片小稻田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圈,从选种、育秧到防治病虫害,都体现了侗族传统农业的高超技艺。日前,“三江稻鱼并作习俗”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记者来到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村庄——良口乡晒江村,听村民们讲述他们在稻田里养鱼的故事。

  19日,天空下着细雨,记者在梯田里找到了该项目县级传承人龙金意,只见他挽起裤脚,利索地在稻田里抓着鱼。他的周围全都是注满水的田地,田里还有鱼。“稻谷可以给鱼提供有机物质,也可以给它们遮阴,鱼又可以吞食稻田里的有害昆虫。”谈及这一非遗项目,年过四旬的龙金意娓娓道来。他儿时就与父亲在稻田里养鱼,怎么养都是祖上口口相传,几乎没变过。“唯一改变的就是养鱼的目的。”龙金意说,小时候是为了温饱,而现在更多的是为了致富和增收。

  和龙金意一样,在晒江村,村民们不仅养鱼,还以繁殖鱼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很多人也因此脱贫致富。

  和龙金意不一样,同村的韦文俊比较“潮”。

  2017年年底,韦文俊辞去年薪20万元的总经理工作,带着自己的知识、技术与商业头脑回到晒江村,在稻田里养起了鱼。他成立了公司,以培育、售卖晒江鲤鱼鱼苗为主,并与高校做科研课题,申报技术专利,做国家级别项目,让更多人知道“三江稻鱼并作习俗”的重点产品鱼苗。“预计今年产量可以达到1000万鱼苗鱼种,周转成品鱼达100吨,总产量达500万元。”韦文俊说,公司对原品种进行保种科研提纯,并辐射相关产业,力争为乡村振兴做出一些贡献。

  “稻田养鱼并作习俗”,如同其名字所述,稻田不仅能让鱼在水里畅游,还能让鱼生鱼……如今,“三江稻鱼并作习俗”相关旅游活动在晒江村开始有了名气,乡村旅游也在慢慢形成规模。无论是龙金意还是韦文俊,都享受到了这一非遗传承和发展带来的红利。

  千百年来,“三江稻田养鱼并作习俗”在三江县有序地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也不断注入“新基因”,古老的种养模式上演着“老树开新花”。这一跨越千年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也有了新的路径。

(文章来源:柳州晚报)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评论回复 共有 条评论>>查看
我也说两句(审核以后才能显示)
表情图: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确定发表
推荐资讯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一艘外轮在福州罗源湾触礁搁浅后获救
赵龙在厦门大学调研
赵龙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厦门航空开通福州往返金边直飞航线
六国总领事走进福建泉州共度元宵佳节
莆田,一座“闹春”的城市
赵龙在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调研时强调:强化产品供需对接 用好“四通四到”机制  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解难题增活力
赵龙调研国企改革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德国留学生福建体验“中国客家狂欢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