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激情打赏、冲动撒钱……直播中玩嗨的“老铁们”该冷静冷静了 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直播带货出现后,“网络打赏”也成为网友支持偶像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从媒体曝光的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来看,这一领域存在不少问题。 “打赏”,古时指身份尊贵的人给低层、下属的赏赐,在新兴的网络直播行业,观看者给主播刷“礼物”也被称作“打赏”。按说“打赏”就是图个乐,没想到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直播经济如火如荼,网络主播更是把获取“打赏”视作一夜暴富的机会。 网络主播靠“打赏”致富引发争议 据央视报道,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网络直播平台分享生活、展示才艺、展开社交活动,网络直播平台的关注度等也越来越高。但随之也暴露出不良表演、宣扬一夜暴富等问题。不久前,一篇讲述该主播短时间获得千万元“打赏”的文章在网络热传,说到她几年来共直播600多场,累计获得虚拟礼物折合人民币达3000万元。其中提到的“打赏”,是指观众通过直播平台购买虚拟货币,再兑换成虚拟礼物赠送给主播。直播平台会折算“打赏”礼物的价值,并与主播分成。这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为了获得“打赏”,主播会想办法让粉丝“刷礼物”。这是某主播和另一名网络主播进行的网络擂台PK游戏,规则是比较两方粉丝在规定时间内赠送礼物的多少,输的人要接受游戏惩罚。一些粉丝为支持喜欢的网络主播,不断赠送礼物。在该网络平台上,标价最高的“至尊礼炮”折合人民币9523元。 近几年,一些自媒体不断炒作一名网络女主播“最多一天赚500多万人民币”等有关巨额打赏的信息。在给她打赏的人员中,一个名叫“老爷”的账号送出的礼物超过8000万人民币。正当大家议论此人的真实身份时,该账号悄悄修改了网名,在网络销声匿迹。 %20 与粉圈头子催促粉丝氪金的逻辑相似,网友的打赏行为往往是被刻意诱导,主播的“甜言蜜语”、连麦PK时的“骗票”、大佬粉托的竞争氛围渲染等,都将看直播的网友一步步推向打赏成瘾、陷入癫狂的深渊。 网友:过高的这种金额,可能会在社会上引起虚荣、攀比的风气。 “打赏”乱象误导青少年助长不良社会风气 网络直播存在的种种问题,专家表示,网络直播“打赏”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使一些未成年人误入歧途,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这种金钱至上、攀比打赏的现象,容易助长社会不良风气。 青少年认识能力弱、自控能力低,无法抵制主播“要打赏”“求打赏”的诱导,在自己虚荣心和攀比心的驱动下,对主播毫不吝啬地打赏。 不久前,江苏南通一位15岁男孩,将外公外婆辛苦积攒的8万元治病钱,全部打赏给某网络平台主播,其中某一天的单笔充值金额就达到1万元。 为打赏主播用掉积蓄,甚至挪用公款走向违法犯罪的例子时常出现。《亡夫打赏主播250余万元》《贫困生贷款十几万打赏主播》《90后男出纳挪用公款4826万一年打赏主播2000万》,这些报道触目惊心。 直播打赏冷静期,给冲动“老铁们”降降温 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网络主播不得接受未经其监护人同意的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网络直播平台应当对单个虚拟消费品、单次打赏额度合理设置上限,必要时设置打赏冷静期和延时到账期等内容。新规的出台,或让一些主播靠打赏一夜暴富的梦破碎。 有数据表明,2020年,5家娱乐直播平台的前1万名头部“壕”用户累计打赏了29.758亿元。其中,一年打赏4万~50万元的用户占比高达67.36%。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出台《指导意见》的主要目的,是为督促直播平台对照相关规范,对主播账号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规范网络主播行为,防范非理性、激情打赏,遏制商业营销乱象。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直播不容胡作非为。让网络空间更清朗,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互联网世界,对网络直播行业乱象必须“零容忍”,不能放纵。 此外,今年6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网络直播行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依法整治直播“打赏”乱象,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于互联网主管部门而言,要始终保持强监管姿态,持续推进网络直播行业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网络平台“打赏”机制;对于家庭、学校等主体而言,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网络金融意识和个人信用观念,引导他们对各种网络产品保持理性认识;对于网络直播平台、主播及其孵化机构等参与方而言,要自尊、自律、自警,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挥应有作用。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李云霞综合央视新闻、中国青年网、工人日报、大众网等) (文章来源:大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