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五批集采要来了!这三家仍占C位,这些药最可能大幅降价! 摘要 【第五批集采要来了!这三家仍占C位 这些药最可能大幅降价!】第五批集采于6月23日正式开标!数据显示,本次集采的58个品种中,涉及过评品种达4个及以上的本土企业(按集团计)有13家,中国生物制药、扬子江药业、齐鲁制药依然是集采焦点。 第五批集采于6月23日正式开标! 6月2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发布第五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公告,共有58个品种、137个品规入围。包括肿瘤化疗药物、消化制剂、抗生素、吸入制剂、造影剂、糖尿病药物、眼科相关用药、抗病毒用药等众多领域;涉及辉瑞、拜耳、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恒瑞、正大天晴、石药集团、四川科伦等大型药企。 中生、扬子江、齐鲁继续领跑 米内网数据显示,本次集采的58个品种中,涉及过评品种达4个及以上的本土企业(按集团计)有13家,中国生物制药、扬子江药业、齐鲁制药依然是集采焦点,分别有14、14、13个品种过评,科伦药业、倍特药业这次也均有10个品种过评。值得一提的是,这5家企业涉及的品种多数为注射剂。 恒瑞医药这次有8个品种涉及,数量较第四批集采有所增加,且多个品种市占率不低。奥赛康有6个品种涉及,其中注射剂有5个;健康元、豪森药业均有5个过评品种在列,海思科、鲁南制药、汇宇制药、远大健康等4家企业均有4个品种涉及。 外企方面,阿斯利康有7个品种被纳入集采,沙格列汀、罗哌卡因、比卡鲁胺等3个品种市场份额均超50%。辉瑞有6个品种涉及,利奈唑胺葡萄糖、氟康唑氯化钠等2个超10亿品种市场份额均超50%。在上一批集采中,辉瑞、阿斯利康有3个原研药涉及,但均没有中标。回顾前四批集采,辉瑞、阿斯利康各只有1个品种中标。 注射剂竞争激烈 数据显示,此批集采的58个通用名药品2020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合计超过800亿元,26个药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 布地奈德吸入剂以近60亿元领跑,头孢他啶注射剂超50亿元紧接其后。抗肿瘤用药奥沙利铂注射剂、多西他赛注射剂2020分别销售20.9亿元、27.3亿元;造影剂碘克沙醇注射剂和碘海醇注射剂2020年销售额分别高达37.4亿元和24.7亿元。 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诸多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注射剂市场方面,竞争十分激烈。 截至今年5月底,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已累计有13家药企过评,包括阿斯利康(原研)、正大天晴、奥赛康、朗天药业、海思科、莱美药业、塞隆药业、正大丰海、裕欣药业、福安药业、苏州特瑞药业、扬子江、海南中玉药业。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有10家药企入局,包括罗氏(原研)、润泽制药、金城金素制药、石药集团中诺药业、北大医药、科伦制药、齐鲁制药、成都倍特、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制药有限公司、海南海灵化学制药。 激烈竞争之下,第四批国采中,注射剂采购周期原则为1年,而在第五批集采中,注射剂不再例外。按照常规采购周期来看,全国实际中选企业数1家或2家的,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1年;全国实际中选企业数为3家的,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2年;全国实际中选企业数为4家及以上的,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3年。 抗肿瘤药降幅不小 按照以往规律,降价50%以上才有中选资格。而此次,在抗肿瘤药领域,国家医保局给出的最高限价,几乎是目前医保挂网价的五折,甚至更低。 例如,百时美施贵宝的原研药紫杉醇注射液“泰素”,其30mg规格的挂网价为699.8元(山东省医保挂网价,下同),此次国家医保局给出的最高限价为168.94元;礼来原研的吉西他滨,0.2g规格挂网价为340元,这次最高限价为135元。 除了前述产品,奥沙利铂的原研药生产商赛诺菲挂网价是50mg规格2100元,最高限价是1760元;西安杨森的地西他滨,50mg规格挂网价是4986元,这次最高限价是3094.7元;赛诺菲另一款原研药多西他赛,20mg规格挂网价为1300元,这次最高限价是860元。 此外,与报量时60个产品相比,第五批集采公布目录最终是58个产品,米非司酮和卡贝缩宫素不在目录内。而备受关注的生物类似药和中成药并未纳入本次集采。 体现信用评价制度 关于此次集采,还有一个细节在于,为了让最新实施的“信用评价制度”体现在集采中,国家医保局首次规定,在拟中选企业的确定标准中,未被任意一省依据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评定为“中等”、“严重”或“特别严重”失信等级的企业优先。这也就意味着,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有失信行为就意味着淘汰。 疫情防控方面,《公告》明确,本次集采申报材料递交截止时是6月23日上午8点,申报地点与以往有所变化,改到了上海市奉贤区湖畔路399号东方美谷论坛酒店会议中心一楼。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申报信息公开日前14天有中高风险等级地区旅居史的人员,不得作为企业代表参与申报。 相关报道: 第五批药品集采拉开帷幕 3家四川化学制药上市企业有望受益 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品种新动态:扬子江、正大天晴等药企产品进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