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行业人士也没有闲着。 《中国经营周刊》主编何莉接任《财经》杂志主编,《经济观察报》执行主编钟伟志辞职创办《商业地理》,新华社正在筹备创办《财经国民周刊》,其目标是成为“中国首席财经周刊”。 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标,加上官方通讯社的背景,让本就躁动的中国财经媒体界变得更加热闹。
财经媒体的一场新革命即将到来。
沸腾的开始
胡舒立与财经媒体的联姻始于1992年。当时,39岁的胡舒立离开了工作十年的《工人日报》,加入华商时报,担任国际部主任。
这家1989年创刊的报纸是当时的行业领头羊,而胡舒立本人也很快成长为中国最优秀的财经记者之一。 在工作期间,她不仅获得了经济学知识,还与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建立了良好的联系。
当时,一批在西方接受经济培训的中国人回国后开始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 这些人中就有后来成为胡舒立的上司的王伯明。 这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金融的海归与其他几人一起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合办公室”。
这个机构此后几经更名,但仍俗称“联席办公室”,深刻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我国首个证券交易实施方案、第一批国债发行、首支投资基金都有“联合组织”的影子。 对“联办”成员和幕后高层决策者的采访,也为胡舒立成为财经媒体“一姐”之路奠定了基础。
1998年,胡舒立与“协办者”掌门人王伯明一拍即合,创办了《财经》杂志。 在此之前,她曾经营过两位数的财经媒体业务,但均以失败告终。 但这一次事情发生了变化,她开始书写杂志传奇。
但《财经》杂志创刊后不久,世纪之交的中国迎来了新一波财经媒体热潮。 2001年1月1日,《21世纪经济报告》推出; 三个月后,《经济观察报》加入竞争; 与此同时,来自计划经济时代的《第一财经日报》也成功改版。 他们共同形成了财经报纸三足鼎立的局面。
《经济观察报》创始人何力曾经是胡舒立的同事,两人都在华商时报工作。 离开报社后,两人创立了两种风格不同的财经媒体。
胡舒立的《财经》杂志以对证券市场的调查报道而闻名。 从创刊号“琼民源案”开始,《财经》杂志就以一系列“做市商吕梁”、“银广夏陷阱”、“基金黑幕”、“ 《谁的鲁能》等系列漏洞的覆盖,为其赢得了强大的声誉。 胡舒立本人对形势的判断和对尺度的把握在业内也堪称传奇。 她这样解释这些报道:《财经》杂志就像一只啄木鸟,总是敲击一棵树,不是为了撞倒这棵树,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
《财经》杂志的另一大特色是追求国际化,这与胡舒立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1987年,她获得到美国世界新闻学院学习的机会。 回国后,她写了《美国媒体》一书,书中她问同行:我们当中谁“能够带头做一些类似于美国媒体正在做的事情?”
与《财经》杂志相比,何莉的《经济观察报》显得温和得多。 该报的报头印有“理性、建设性”的字样。 何力曾将自己的观点概括为“积极温和”。
形势变化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中国财经媒体行业再次发生巨变。 过去的同事,昨天的竞争对手,已成为今天的接班人。
11月15日晚,胡舒立在财经博客发表最后一篇文章:我已于11月9日正式辞去《财经》主编一职,并被接受。 曾经有过很多遗憾,有过很多欣慰和兴奋,也觉得自己已经无怨无悔了……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当然我有初步的想法和安排,但是图景还不是很清晰,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庆幸的是,我们坚信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没有理由放弃,因为机会一直都在。
毫无疑问,中国各个市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给财经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日历向前拨半年,《理财周刊》创刊。 6元的高价,使得出版阶段的盈利成为可能。 它与其他单纯依靠广告的媒体不同。 该报称,创刊一个月内,发行量已达30万份。 在几乎人人都炒股的时代,公众对证券市场、理财信息的渴求,催生了一大批媒体的崛起。 在报摊上,K线图就像名人面孔一样出现。
除了读者群的扩大,新企业、新企业家也越来越多,报道空间也逐渐扩大。 这或许是资深媒体人牛文文辞去《中国企业家》主编职务,创办《企业家》杂志的原因之一。
在繁华的财经媒体市场上,胡舒立领导的《财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据悉,该双周刊每年创收过亿元,并因其出色的调查性报道而受到外媒称赞。 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本有望成为世界一流的出版物。 “这与你在中国看到的任何事情都不一样,”前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谢国忠说。 “它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惊喜。”
胡舒立的离开,与《财经》此前的领导层变动一样,引发了一系列财经媒体人事变动。 也许变化一直在发生,但当这位“矮小、健谈、活泼的教父”走上舞台时,聚光灯改变了方向,照亮了她身后的人群。
与何力一起“搭台”的还有《投资者报》的何刚、《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金丽萍、《南方周末》原经济部主任马克。
《商业地理》的创办伴随着《经济观察报》执行主编钟伟志、《观察家报》主编孟磊、《中国新闻周刊》执行副主编陈海等人的辞职。 他们计划推出一本跨境刊物,从地理和探索的角度撰写商业故事。
据何莉的个人微博称,“21世纪经济报道预计很快就会发生变化”。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财经媒体行业的一次重大人事调整。 但人事变动的背后,却存在着变化的可能性。
不确定的愿景
《财经》的变化是这一轮财经媒体变革中最大的风头。 在充斥着财经媒体的市场中,为新出版物选择名称变得越来越困难。 胡舒立的新杂志可能会被称为《财经新闻周刊》,像是《财经新闻》和《中国新闻周刊》的结合体,而新华社主办的《财经国家周刊》则毫不犹豫地认定其国家队。 嵌入出版物的标题中。
《财经国家周刊》上那则十分吸引人的招聘广告中称,主办方已与国内外知名大型国有企业合作组建“网泉传媒传播公司”,大力支持该刊的出版、运营。以及扩大出版范围。 ,首期投资超过5000万。
在这种变化中,有学者观察到一个新现象:随着媒体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其管理变得越来越保守。 胡舒立成功创办《财经》杂志后,投入大量精力提升财经网的内容质量和影响力。 在《财经》未公开的计划中,胡舒立利用了彭博和陶。 琼斯以建立一家英文通讯社为目标。 然而,这些计划并没有得到管理层的足够支持,《财务》获得的利润也没有投资到这些新业务。 这种分歧也成为了两人分手的原因之一。 重新出发后,胡舒立或许会继续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财经全国周刊》并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本成功的杂志。 公开信息显示,他们希望发展成为“全媒体”,全面进军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媒体等媒体传播载体的品牌。 沟通新模式。 这或许预示着胡舒立的新球队将在多个领域与国家队展开激烈竞争。
谁能在这场财经媒体变革中迅速崛起,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一起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领军者? 前景是明确的,但答案仍不清楚。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