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副中心城市赣州市,素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生态家园、世界橙乡”。 学校地处张江之滨,依山傍水,宜学宜教。 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先进的学校设施。 校园占地807.6亩,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848.11万元,校内专业实验室128个,拥有论文馆藏的校图书馆1个超过636,000册,超过130万册电子图书。 各教学区及配套校舍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齐全。
学校现有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 围绕行业和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以新工科为主、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 30多个本科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形成了矿冶体系。 拥有机电、电子信息、建筑与土木工程、电子商务、人文艺术六大专业集群,以及工程训练中心、信息计算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等四大公共机构。已建成业务培训中心。 实验实训平台,以及智能装备实验室、机器人工程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云桌面实验室、BIM中心、VBSE创新创业商务教学培训中心、赣南客家文化数字研究院等专业实验实验室培训平台致力于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学校共获批学科科研平台13个,其中赣州市重点实验室9个、赣州市技术创新中心3个、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学生在“互联网+”竞赛、“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物流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电脑设计大赛等,近三年获得国际奖项20余项,国家级奖项600余项。 在国家第三方大学评估机构Cuaa.Net最新发布的2021年江西省一流专业排名中,学校位列江西省一流专业排名(已申请)第五位。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的2022年全国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我校位列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TOP100)第62位,江西省第四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55人,其中“双师双能”教师占25%以上; 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160余人,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390余人; 师资队伍具有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结构合理,充满活力。 近五年来,学校教师发表高质量教学研究论文120余篇,出版图书教材50余部,教师在我省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近30项。 2008年以来,已有10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 近十年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000余篇,专着或教材近百部。 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 横向项目近百个,已收到经费3000万元以上,已授权国家专利40余项。
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建校20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3.6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许多校友已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力量,“三实”(诚实做人、扎实基础、踏实做事)受到广泛认可。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方针,始终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开展多种形式的海外学历教育、海外短期项目、交流访问以及实习培训、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形式。 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学校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葡萄牙米尼奥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硕士、本科等项目。 、非学历3+1、出国留学交换生、海外带薪实习、互惠生、带薪短期工作等各类国际交流项目,覆盖英国、泰国、马来西亚、德国、新西兰等国家。 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政企合作。 与那康区、全南县人民政府签署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格力电器(赣州)有限公司、赣州吉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限公司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立足赣南红色沃土,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重大需求、引领社会发展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基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南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学校应用型本科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着力为江西苏区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技术的有力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客家大道156号
邮政编码:341000
联系电话:-8312898(党政办公室)/8312603(就业)/8312688(招生)/8312630(人才引进)
传真:0797-8312691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