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这次采访让我感到不安,也提醒了我为什么出发!”
“这次经历让我铭记初心,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
与时俱进,为历史注脚。 江西日报记者在每一个新闻现场倾听、记录、发声……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我们把镜头转向自己。 10位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采访经历和难忘的故事,用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对时代的责任。 向每一位记者致敬!
,持续时间 06:16
一张有75个小红旗的“作战地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张静
江南都市报《江西商报》编辑部的墙上,挂着一张醒目的江西省地图,上面有75面小红旗。
每当有一个县(市、区)“链接”江西商务全媒体平台时,我的同事们就会在这张江西省地图上相应的位置插上一面小红旗。 两年时间,小红旗数量已达75个。
▲今年营商环境日前夕,张静(中)正在认真审阅《赣西精彩赢江西——2023营商环境日特刊》的版面和稿件。图片由本人提供
两年来,江西商务全媒体平台紧紧围绕全省营商环境发展,锁定目标、精准发力。
我们充分发挥内容制作优势,快速、全面、独家提供“一体化”的商业资讯。 加强选题策划,深入基层一线,做好政策解读,倾听企业声音,立体推广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和亮点。整个平台。
小红旗的数量迅速增加,但很快就停在了数字“40”处。 “仅仅做内容发布渠道是不够的,我们要深度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帮助政府和企业,搭建政企媒体互动的平台。” 因此,江西商务“创业助手”应用应运而生,投诉、新闻、智库、问卷、服务、招商六大功能版块成为应用服务的主要内容。
两年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承受着无先例可循的痛苦,也享受着不断创新创造的喜悦。 “创业帮手”应用捷报频传:7月,入选中国记协“媒体+”创新案例库首批线上案例; 11月,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不仅如此,我们还得到了全省政府和企业的认可。 截至9月底,“营商帮办”共收到营商环境相关投诉咨询1.3万余件,为营商主体解决问题1000余件。
随着江西商务全媒体平台的转型升级,这张带有75个小红旗的“作战地图”也将化为数字地图,呈现在更大的屏幕上,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也将加快努力提升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融合创新之路上前行!
走近一点,看到不一样的新闻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成平
我不是新闻专业的记者,所以刚入行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写出好的文章。 一位资深记者对我说:“离新闻现场近一点,再近一点,你的稿子就成功了一半。” 从那时起,“没有场景,就没有新闻”就成了我的座右铭。
走近一点,消息会更温暖。 2017年6月,修水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3名党员干部在救灾过程中被洪水冲走。 得知消息后,我冒着倾盆大雨赶赴灾区。 7天内,退回稿件30余篇。 其中,2300字的抗洪救灾记者日记《洪灾采访收获满满》被省级新闻媒体全网刊登。 网友纷纷留言表示:“看得我哭了”。 同年9月,我带着修水抗洪的故事参加第四届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大赛,把江西的好故事讲到北京。
▲曹成平(右)田间采访。图片由本人提供
走近一点,消息会更厚。 瑞昌市码头镇10岁女孩王一萌双亲双亡,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智障弟弟,令人十分感动。 2012年1月,我和哥哥姐姐住在一起,花了三天时间拍了一组照片,展现了兄妹之间浓浓的爱意。 以《兄弟,我让你依靠》为题发布后,1000多名网友纷纷呼吁兄妹二人捐款60万元。
走近一点,消息就会更真实。 2011年2月,接到举报称,庐山西海风景区的岛上有人砍树烧炭。 我决定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当我到达岛上时,看到了令人震惊的景象:岛上的树木全部被砍光,四个炭窑冒出滚滚浓烟。 《庐山西海风景区岛屿被“剃头”》草案登载后,当时的九江市主要领导作出批示。 当地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来逮捕并判刑三名毁林罪犯。
在我21年的记者生涯中,“要么我在采写新闻,要么我在采写新闻的路上”是我的常态。 2021年,我和同事走过4000多公里,报告文学《风卷红旗再出发》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9年,我和同事行程5000多公里,征集报告文学《为事牺牲》,撰写《我何敢教日月改天》获江西新闻奖一等奖。
抓取新闻捕捉故事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程娟
从业37年来,收集、撰写、编辑的作品过百万字,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近百项。 我用图文并茂见证了江西的发展壮大。 最难忘、最难忘的采访就是京九铁路的开通。
京九列车的开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我知道这件事的题材很重要,我很想在九江至深圳的首班车上赶上这个消息。 当时的副主编杨西林非常支持我,给我安排了采访名额。 出发前我做了很多案头工作,设计采访思路,选择独特的角度,不写大话或陈词滥调,也不写大场景。 我专注于捕捉首班车上的感人故事,寻找有特色的人——第一个检票的人。 上车的乘客、买第一张车票的乘客、最年长和最年轻的乘客……
▲程娟(右一)在九江至深圳首班车前合影。图片由本人提供
1996年9月1日,列车开行仪式在九江举行。 数百名记者涌入主会场。 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地在检票口等候,等待采访第一位检票的乘客……
列车于半夜驶入吉安、赣州。 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在等待火车,今天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凌晨2时50分,吉安站工地10多名从未见过火车的妇女走过来好奇地问:火车有多长? 你能摸一下吗? 我的手很脏,我会不会碰脏火车……
采访10位为京九铁路建设做出贡献的员工家属时,他们告诉我,当时的南昌铁路局局长热泪盈眶! 深入挖掘,“导演的眼泪”的故事浮现出来。
三天的往返面试非常辛苦,也很精彩。 我们乘坐10多节车厢无数次来回,采访了几十个故事。 我从中挑选了10多个感人的故事,以微小的方式体现京九列车开通的重要主题。
时事通讯“我可以摸火车吗?” 《》荣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成为报道京九铁路通车唯一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平面媒体作品,并获得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恒点评当时的行政。
我想这篇文章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我俯下身子,静下心来,践行“四力”,选择了独特的角度,把第一辆车的故事讲好。
唯有爱情不能辜负
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郑荣林
又到了记者日,职业周期又留下了印记。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时间的积累带来的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还有责任、使命,以及“记者”这个词带来的职业荣誉感。
作为记录者和见证者,我们是幸运的。 每天保持好奇心,接触新的采访对象,聆听新的故事,遭遇新的挑战,通过每一次的记录和反思,吸收新的成长养分,充实自己的内心。
▲郑荣林(右)非洲采访。图片由本人提供
2020年2月,我作为随队记者,参与江西同行支援湖北随州抗击COVID-19疫情的报道。 42天时间,采访了近200名江西医护人员。 其中,江西医疗队最年轻的队员吴志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回答自己主动打架的原因时,她只有平淡的五个字——“你想来就来。”
因为爱,我们勇敢。 这几句话的背后,除了使命、责任、担当,还有对这个职业的热爱。
进入行业以来,我参与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抗击COVID-19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我也曾独自去国外采访过。 有人问,你为什么总是出现在新闻现场? 其实很简单。 对于每一个记者来说,不仅是义无反顾的义务,更是对此的热情。
今年9月,我参加《江西十年印记“一带一路”》规划报告,采访了一批扎根非洲的江西建设者。 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博茨瓦纳办事处负责人李青17年来一直在非洲多个国家从事条件艰苦的项目。 李青说:“看到每个偏远村庄因为我们的努力,多了一条路、一口井,改变了生活,这是作为建设者最大的满足。”
唯有爱不能辜负!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媒体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很幸运,我愿意在变化中坚持,在坚持中思考。 我作为一名记者的热情并未消退,我的热爱依然如故。
我正在播报杭州亚运之声
朱辰廷
“你的广播视频很受欢迎。” 10月7日,早上报道完轮滑比赛后,我打开手机,发现收到了很多朋友发来的消息。 随着江西日报抖音号和视频号发布视频《杭州亚运会,这个江西小伙的声音响彻整个会场》,浏览量突破千万,共青团中央等视频号、上海发布、浙江卫视也开始转发。 。 一时间,我被各种突如其来的赞美“包围”。
今年,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加入江西日报社。 杭州亚运会,我在钱塘轮滑中心担任滑板和轮滑比赛的英文播音员。 我有幸见证并直播了中国队夺冠的很多时刻。 赛场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为祖国争光; 在幕后,我们为他们加油,为他们保驾护航。 每天比赛前我必须做很多准备工作。 运动员、技术官员和颁奖嘉宾来自世界各地。 他们的名字发音无法通过文字确认,并且存在地域口音问题。 为了让他们明白我在念他们的名字,我常常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并确认发音。 如果我不确定,我就得问那个人本人。
▲朱辰霆在杭州亚运会轮滑赛场直播。图片由本人提供
赛前转播、赛中互动、赛后颁奖……转播时我每时每刻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因为我需要及时对场上的变化做出反应。 “不犯一点错误”既是底线原则,也是最高标准。 因为我担任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现场主持人,所以在遇到赛事规则调整等紧急情况时,我能够做到从容、从容。
作为一项国际盛会,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盛宴,更是展示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国际交流舞台。 杭州亚运会轮滑比赛给许多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次听到外国运动员和技术官员的赞扬,我都会热情地说:“希望你们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
未来,我将继续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更好的记录者和表达者。
老兵等不起了,恐怕已经太晚了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滨
“如果我晚点来的话,我可能就来不及告诉你了!” 两年前,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易恒才在宜春市原州区红塘镇凤顶山对我说。
伊亨是一名机枪手。 他说:“一挺机枪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打掉两颗子弹,而且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停火或冲锋为止。”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的炮弹击伤,血流不止,但他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战斗结束。 敌人在被带离阵地之前就被击退了。
这是他第一次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抗美援朝经历,也是最后一次向世界讲述。 七日后,易恒才去世。
我对抗美援朝老兵的寻找源于八年前的一次采访。 当时,一位老兵的后人对我说:“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抗美援朝的故事,现在爷爷年纪大了,如果能讲出来就好了。”写下来。”
▲邹海滨(左)采访抗美援朝老兵卢恒祥。图片由本人提供
是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那些“最可爱的人”已经一一变老了。 老兵等不起了,恐怕也来不及了。
2016年,我开始寻找抗美援朝老战士。 我对幸存的抗美援朝老兵进行了专访,写了一篇文章,拍了一组照片,录制了一段视频。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吴幸福、何毅、齐洁夫……这八年里,我有幸采访了47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收集到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当我把救援行动中收集到的文章、照片、视频等资料交给退伍军人后人时,他们总是热泪盈眶地紧紧抱在怀里,怀着这份特殊的“传家宝”。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 在宜春市原州区,我找到了湖田镇最后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 他的名字叫廖定九。 回忆起敌机轰炸和战友的血腥牺牲,这位96岁的老战士仍心痛不已。
廖丁在旧城安家后,将三个儿子都派去参军。 我问廖先生:为什么? 廖先生说:“能够参军,保家卫国,是我的荣幸。” 看着廖先生坚定的眼神,我明白了,这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一个家族朴素的传承。 。 我想做的就是记录这份传承。
成为更好的记笔记者
龙楚良
在很多人眼里,记者的工作就是采访、写文章。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 如今,记者是一条新闻生产线。 一张纸、一笔划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了。 我们的专业技能要求不再局限于写文章。
作为一名活跃在新闻场景和采访题材的综合媒体工作者,我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故事。 今年以来,我制作发布的三篇短视频文章在江西新闻客户端取得了超千万观看量的好成绩。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我的“主战场”。
▲龙楚良(右)在肯尼思·卡翁达国际机场接受采访拍照。图片由本人提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短视频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阅读量和点击量。 对我来说,短视频的流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需要尽快将图片、视频等传递给活动现场的观众。 为了方便工作,我必须随身携带视频拍摄、录音等电子设备。 媒体融合工作者往往需要及时完成剪辑并以最快的速度发送给后端剪辑师。
从事新闻工作的两年里,我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许多珍贵的瞬间。 今年盛夏,我拍摄了南昌国际龙舟赛乘风破浪、争夺第一的火热场面。 我还记录了双赛季职业农民机械化耕作和收割的场景。 我还报道过,数以万计的市民和游客彻夜等待,只为了观看一场龙舟比赛。 升旗仪式场面触目惊心。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 9月,报社派我和其他几位记者前往非洲,探寻江西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印记。 采访团四人从“空中丝绸之路”肯尼思·卡翁达国际机场出发,前往“数字丝绸之路”博茨瓦纳国家数据中心,再到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这座荒地上建起来的新城。 在我的相机镜头里,一批批江西工匠用“江西技术”、“江西经验”在非洲大陆留下了鲜明的江西印记。
心中有爱,脚下有力量。 我很荣幸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未来,我将坚定前行,努力打造更多优质、有温度的融媒体产品,讲好新时代的江西故事。
我与红色故事的恋情
大疆网全媒体记者 胡武龙
用好新闻作品记录伟大时代,是记者的使命。
今年的中国新闻奖,我的两幅作品获奖,都与江西的底色——红色有关。 一篇是新媒体栏目《红色故事画》,一篇是新闻专题《江西红色名村不一样的红》,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我之所以关注红色内容,与一次采访和编辑的经历有关。
▲胡武龙(左)在萍乡市安源区采访。图片由本人提供
2013年,我有幸参与报道重要典型人物龚全珍阿姨。 当我看到老太太的四十多本日记,总计十万多字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翻开老人写的日记时,我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真诚的信仰深深地感动了。 我反复翻阅了老人的日记和所有的报告,整理出了其中的精华。 历时两个多月独立制作的电子书《龚全真日记选》受到网友热捧。 新闻联播》报道。
江西是一片炙热的红色土地,有着说不完的红色故事、说不完的红色经典、说不完的精神源泉。 有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值得媒体去发现、去宣传、去传唱。
从2019年开始,我开始以新媒体栏目为载体,深入挖掘江西红色主题,定期讲述个性化红色故事,将“有意义”与“有趣”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创作了“原心漫画”以及《红色》《故事画》《图画诉说伟大建党精神》等栏目,策划了“迎江西二十个红色名村,不一样的红色”媒体主题宣传活动,讲述新媒体人视角下的江西红色故事
我非常感谢我的职业,尤其是采访中得到的红色故事,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应该像红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温暖世界。
记录时代,展现影像的力量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杰
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从业经历的党媒摄影记者,手持镜头捕捉历史瞬间、记录伟大时代、展现影像力量,已经成为一种义务和责任。
2022年8月,我省发生罕见特大干旱,干涸的鄱阳湖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新闻热点。 拍什么样的照片才能恰当地反映鄱阳湖的干旱情况? 我用手机搜索与鄱阳湖相关的话题,看到了一位网友拍摄的树状湖床的短视频。 这不正是我寻找已久的鄱阳湖干旱的典型画面吗!
▲李杰冒雪拍摄西瑶湖雪景。图片由本人提供
确定短视频拍摄地点是进贤县三里乡金溪湖水域后,我立即自驾前往。 通过无人机空中侦察,我们终于看到了1.3公里外大树形自然景观的方向。 我不断调整角度构图,拍了几十张照片,直到夜幕降临才回来发布。
色彩浓烈、冲击力强的“大地之树”新闻图片登上江西日报头版后,广受好评。 并以滚动图片形式刊登在人民网、人民图片网首页。 随后,新华社、中新社报、光明日报等媒体跟进报道。
此后多次深入鄱阳湖核心区采访拍摄。 看着硬盘上积累的越来越丰富的影像资料,我早已忘记了过程中的艰辛。
当年8月至9月,我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在《江西日报》图片版上推出了《鄱阳湖极度干旱生态考察》图片专题,反映了鄱阳湖极度干旱条件下的现状和生态环境。我省各地从不同角度做出了努力。 抗旱和生态保护场景。 专题图片荣获江西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将诚信创新,践行“四力”,用影像讲述精彩的江西故事、中国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梦想,汲取勇气和动力,激发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活力。 这就是图像的力量所在。
保持好奇心和热情
王坤
我是一名“00后”记者。 在成为记者之前,我认为记者是那些经历过辉煌时刻、走过枪林弹雨、在黑暗环境中报道事实的人。 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加入《新法治报》后,我发现并不是所有记者都能目睹惊心动魄的一幕。 相比之下,我采访的轨迹似乎只有零点几秒。 俗话说,“一枝一叶,总是与爱有关”。 狭小的空间里,可以看到天地。
▲王坤(右)采访老兵。图片由本人提供
今年6月,我来到南昌市红谷滩区老北站社区,采访来昌带孙的老人。 “60后”杜三明四年前从家乡甘肃来到南昌抚养孙子。 他对出生的地方并不熟悉,适应新环境并不容易:听不懂南昌话,也无法适应饮食。 但我看到的杜三明脸上却挂着笑容,已经在以一种从容的姿态主动与新生活握手,融入这座城市了。
今年上半年,我参加了“江西红色法治文化”重大主题报告会。 我来到素有“红军标语第一县”之称的乐安县,了解到85岁的村民王宗耀一家从祖父那一代起就一直守护着国家。 红军口号:不留遗憾。 王宗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其实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话虽轻描淡写,但却简单地表达了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有自己的使命。 我要永远怀有好奇心和激情,把使命践行在脚下的每一片土地上,把责任融入到眼前的每一朵烟花里,把责任融入到写在心里的每一个字里。 我所拜访的每一个场景、所拜访的每一个人都塑造了我作为新闻战线新人的气质和性格。
▲ 扫描二维码观看《海报组丨记者背景》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