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1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磊) 春仔花,闽南地区的妇孺皆不陌生。一根铁线,红丝缠绕,几捏几折,就是一朵花的形状。将满满的期许注入,在特别的时间里,别在头上。 春仔花花开两岸 先将金箔纸裁成条状,再剪成花瓣形状,这便是春仔花的花叶片。而后将红线缠在铁丝上,绕好红线的尾端,顺势将花叶片密密缠绕进红线中,一片花瓣就形成了。接着再用铁丝依次缠绕出三四个小花瓣,把头捏紧,依形状整理,一朵春仔花就成型了。 经过缠、捏、折等繁复的步骤,洪晓瑜的手中好像在变戏法,没几分钟时间,一朵洋溢着喜庆的春仔花呼之欲出。“春”在闽南语中同“剩”字,象征富足有余,“春”又是生机勃勃、开枝散叶的季节,所以闽南人管这种用丝线一点点缠绕起来的头花叫“春仔花”。 在洪朝选的故居,翔安洪厝村,是春仔花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至今,洪朝选的后辈们,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六七岁的小孩,还在执手拈花。 走进洪晓瑜位于洪厝的家中,里屋茶几上大大小小的盒子里装满了正在赶工的春仔花订单。“这批是台湾的订单,他们对精细和仿真的要求很高,用料也很讲究。”洪晓瑜说,如今春仔花这项闽南传统技艺仍然在两岸乃至东南亚地区被完整保留传承着,春仔花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每到婚嫁旺季和岁末新年都是订单旺季。 巧手扎出吉祥花 春仔花曾一度在闽南人的婚嫁喜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嫁娶之时,妈妈会为女儿提前准备好12对春仔花,遇闰年则多一对;锣鼓喧天而来,新娘头上一定有一朵春仔花,红艳艳地盛开;去到婆家,新娘则为婆婆和各宗亲的妇女别上提前准备好的春仔花,可以通过佩戴春仔花形状的不同,看出此人跟新人的家庭关系;年前回娘家,老母亲同样要准备成双成对的春仔花,让女儿带着回婆家,寓意对女儿新生活的祝福。 每一朵春仔花,都代表不同的吉祥含义。例如新娘戴上“双十榴”,祈求早生贵子,时时幸福;婆婆佩戴的,正中间的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旁边的小叶子象征开枝散叶,两边的“面线须”象征着福寿绵长,两只挖耳勺象征着媳妇娶进门,从今以后婆婆可以安心享福了;如果是给未婚的小姑子佩戴,就会用鲜艳的颜色,并且一定会配有绿叶……春仔花扮演着带给众人幸福未来的角色,这就是闽南人将它簪在头上的原因。 所以,它一定是红色,搭配着金色。因为是头饰,所以传统的春仔花像发卡一样小巧精致。但每个地区的春仔花也会略有不同,洪晓瑜介绍,“搭配挖耳勺是翔安洪厝地区的特色,岛内的用铁丝线更小巧,泉州地区则喜欢大朵一些,台湾地区送给婆婆的是‘福鹿’,寓意福禄双全……” 经演变,现在“春仔花”又可分为普通场合用的“春花”,新婚时用的“新娘花”、“婆婆花”,祝愿用的“孩童花”、“寿花”,丧事用的“答礼花”等。它们是扎花的一个品种,实际上就是一种仿真花。 文创吸引新市场 扎春仔花纯粹是一项手工活,过去,它是洪厝村民们农闲时贴补家用的必备手艺。闲来没事时,就拾起手上的活计,丝线在双手中变换,做成叠,做成箱,等待花贩子来敲门。“我8岁就开始学做春仔花,偷偷学做后拿去卖了当零花钱,一朵只卖几分钱,第一次就卖了2块钱,那可是我的‘第一桶金’。”洪晓瑜说,土生土长的洪厝姑娘,孩提和青春的时光里都伴随着春仔花的记忆,各个都是扎“春仔花”的高手。洪晓瑜现在每天能扎二三十朵春仔花,而她的妈妈、春仔花市级传承人洪素珍,虽然年事已高,但手指依然灵活,现在甚至闭着眼就能缠绕出传统简单形状的春仔花。 传统的春仔花以百合、梅花、石榴等寓意美好的花型为主。洪晓瑜说,时代变化,有些人不喜欢把传统大红色的春仔花戴在头上,就改良技艺做了很多文创产品出来,比如蜻蜓形状的胸花、神似元宝的耳坠,甚至是书签、挂饰,还有既可以做胸针也可以做瓶插的样式。因洪厝村盛产胡萝卜,洪晓瑜还将春仔花缠绕出胡萝卜的形状。“现在很多人都流行穿汉服,我们还接了很多地区的汉服配饰订单,可以根据需求,也可以根据服饰颜色,定制一整套头饰,还有其他小首饰。” 洪晓瑜说,凡是嫁进洪厝的外村姑娘,没几天也都学会了,嫁出去的洪厝姑娘,则把手艺也带到她所在的那个村。这延续上百年的春仔花手艺,就跟着洪厝村的姑娘们四散开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