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寿宁县下党乡,一个让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再次被提及。“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王杰班’全体战士、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同学、澳门小朋友和义工老人,给我写了信。我在回信中肯定了大家取得的成绩,也表达了良好祝愿。” 
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起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下党乡是闽东寿宁最边远的山乡,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这里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所在地通往四处毗邻乡镇,都得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买卖东西只能靠肩挑背驮。直到建乡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行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途中 骄阳似火,铄石流金。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带领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头戴草帽,肩搭毛巾,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山路上跋涉2个多小时,深入乡政府所在地下党村。 乡党委、政府临时在鸾峰桥边的王氏祠堂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大家就围坐在小板凳上开会。吃饭、午休就安排在鸾峰桥上,午饭后,稍作休息,习近平又进村入户、访贫问苦。 回程仍要步行10多公里,路险坡陡,且荆棘杂草丛生,习近平一行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秆劈除。直到晚上8点左右,他们才回到寿宁城关。 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习近平同志后来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此次下党之行。 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习近平又两次来到下党乡,协调解决下党建设发展难题。 “下党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地方。”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谈起下党乡的故事,那里成为他扶贫开发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田”。 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基层,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 
习近平“三进下党”,谆谆话语、殷殷嘱托,为扶贫工作指明方向,“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在下党乡落地生根。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在绝壁上修路、在大山中谋发展,靠着经营茶园发展旅游和现代农业。 三十年接续奋斗,三十年旧貌换新颜。 如今,下党乡的路通了、村美了、民富了。从偏远的“闽东西伯利亚”到生机勃发的“红色旅游新地标”,下党乡的变化翻天覆地。 2018年,下党乡人均纯收入13300元,是30年前的60多倍。乡里最后一批贫困户全部脱贫。 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指引,下党乡不可能有今天。乡亲们心怀感恩,大家一合计,觉得应该给总书记写封信,汇报下党乡脱贫的喜讯。 
△这是下党乡乡亲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幸福茶馆 幸福茶馆里话幸福!就在村里的幸福茶馆,受乡亲们委托,当年习近平第一次到下党村时的6位见证者刘明华、王光朝、王光拔、王金花、陈大辉、王光满,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给总书记写信,说说心里话。 “真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61岁的刘明华,捧着函件,反反复复认认真真看了五遍。“非常激动!非常感动!” 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的刘明华,对下党当年的困顿有切身之痛,也见证了下党的幸福变化。作为写信的发起者之一,他觉得有好多心里话想对总书记说。 “我们回忆了总书记第一次到下党时,拍板帮乡里修公路、建电站,到群众家中访贫问苦;也汇报了这几年下党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群众靠山吃山,种植茶叶、发展红色旅游红红火火,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如今退休了的刘明华,又担任了“难忘下党”主题馆的讲解员,“每天从全国各地慕名来此接受党性教育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一遍一遍为他们讲述下党的红色故事、人文故事、生态故事,特别自豪,我将继续发挥余热。” 71岁的王光朝,也是习近平当年进下党的见证者,他说,“幸福下党,难忘习近平总书记。下党人有今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他当年来到下党,关心下党,下党人知恩、感恩。” 两页半的信,几个人反复斟酌了用词,写了两遍草稿,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过去下党不通公路,寸步难行;如今公路直通乡里,从县城不到2小时就能到达这里。过去的特困户,现在有的脱贫,有的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 
△下党乡群众新居 
“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我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我很受鼓舞。” 下党村民沈有中从网上得知习总书记回信的喜讯后,第一时间将消息转发朋友圈。虽然在外经商,但他时常会返回下党,了解村里最新的变化。“今后,打算返乡从事茶叶等相关产品的运营开发,争取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对于未来,沈有中信心满满。 
△“滴水穿石”精神在下党乡落地生根 下党乡山青水绿、云雾环绕,具备良好的高山茶生长环境。下党乡根据海拔、气候和地理条件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全乡茶园种植面积6008亩,大力发展创新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等。2019年下党乡的定制茶园全年订单达到600多万元,为村民们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收益。 “有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加油鼓气,我们争取在新的一年里让定制茶园产值实现翻番,同时搞好民宿、农家乐等旅游周边产业,全力振兴乡村。”下党村党支部委员王菊弟说。 字字暖心、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着下党乡广大干部群众。下党乡的今昔变化表明,滴水穿石的精神是实现脱贫的重要保证,大家表示一定要继续发扬下去,把下党建设得更加美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