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曾宇姗/文 沈威/图)近百年间,看戏、看电影在厦门很有市场,从戏院、影院的数量便不难看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城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十来万人,却有13个电影放映场所。 影院多,竞争自然激烈,但各家影院有一套自己的经营策略,会员卡、抽奖、赠品等这些竞争手段,早在近百年前就已经在厦门出现。 民俗专家郭坤聪是个影迷,从儿时看电影就有收藏电影票根和电影说明书的习惯,年代跨度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到90年代。“这一张张电影票根和电影说明书的背后,便是厦门电影的故事。”郭老说。 抗战爆发前 小小城区就有13家影院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影片和国外影片,特别是美国影片大量进入厦门市场。许多商人看到电影放映大有可为,纷纷投资兴建戏院,到抗战爆发前,厦门已有13个电影放映场所。 彼时,厦门城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十来万人。“聚集那么多的影院,在当时国内其他城市是少有的。”郭坤聪记得,厦门的戏院大多集中在繁华路段,有思明戏院、三春戏院、南星乐园、开明戏院、中央戏院、大同戏院、龙山戏院、新世界娱乐城、金城大戏院等等。 最为特别的是,鼓浪屿也是影院发展的繁华地带,不到两平方公里就有鹭江、延平、屿光三家戏院。 据了解,厦门在没有电影院以前,人们看的都是由真人扮演的戏剧,也就是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等。一般都是些“草台戏”,临时搭建舞台,演完后又拆除。有了电影之后,厦门人把电影称为“电戏”,把真人演出的戏剧称为“人戏”。 思明戏院于1927年动工兴建,1929年落成开业,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美国米高梅公司出品的无声歌舞片《华丽的巴特利》;南星乐园的电影院是厦门第一个有电梯的电影院。 “这些戏院有的以放映电影为主,有的除了放映电影之外,还演出京剧、歌舞剧及地方戏剧等。”郭老说。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