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刻纸龙灯展演 陈水木 摄 彭坊村元宵游大龙 陈道庆 摄 不久前,《我们从古田再出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赴龙岩慰问演出——永定土楼分会场走进客家土楼,“长汀客家刻纸龙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延玉等闽西老艺人带着非遗技艺亮相央视舞台,大放异彩。 古韵汀江,岁月悠长。长汀客家剪纸昔日以城关剪纸和童坊剪纸最为出名,而童坊镇彭坊“刻纸龙灯”,更是享誉全国。张延玉等一批老艺人曾见证这项技艺的辉煌时刻,而今他们更盼望这项技艺能够后继有人,重现往昔的光彩。 古老技艺,距今三百年 老艺人在制作刻纸龙灯 胡晓钢 摄 岁末年初,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处处透着一股浓浓的喜庆。一大早,张延玉和彭慕财、彭慕喜三位老人便拎着凿具箱来到彭氏宗祠,与村委委员们一起筹划正月刻纸龙灯比赛,舞龙、游龙等事宜。 祠堂正厅,68岁的张延玉抬手掀开塑料袋,三对巨大的纸制龙头和龙尾依旧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张延玉仔细打量这些由他亲手制作的作品。“这些龙头、龙尾都是纯手工制作,前后做下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张延玉十几岁开始跟着叔公学艺,跟这门技艺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能够制作龙头、龙尾的老艺人。 一条完整的龙灯主要由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组成,整条龙的骨架用竹蔑扎成,其中龙头、龙尾表面采用扎、刻、凿、剪、贴、裱工艺制成,而龙身灯笼上精美细腻的图案花样都采用“刻、凿”的制作工艺。 “制作龙头龙尾的工艺十分复杂,龙身装裱用的纸也颇讲究,”张延玉说,龙身须用纯手工制作、有韧性、透光性强的连素纸,贴上各种图案,再装裱在椭圆形八面体的灯笼上,之后固定在屋桷子木板上,即形成龙身。各龙身与龙头龙尾通过活动撑杆进行接驳,便形成了一条五彩斑爛的刻纸龙灯。 所谓“刻纸龙灯”是用特制的数种尖刃斜口刻刀,将色纸垫在圆木上凿刻出的“剪纸”,也称“刻纸”。据传,由清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将泉州剪纸艺术、花灯艺术融入在当地的龙灯上,并加以创新组合,融合龙图腾文化、刻(凿)纸文化、花灯文化、客家文化等于一身的“刻纸龙灯”,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舞龙是我们村正月十三到十五的保留节目,每到这时候村里可热闹了!”张廷玉说,每年元宵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动手刻纸、用竹篾扎制龙灯,晚上全村出动,有条不紊地将各家龙灯接驳在一起成为3条完整的龙灯,接驳过程称为“驳灯”,寓意全村人相互团结、凝聚成龙。 传承之困,后继乏人 张延玉老人在制作刻纸龙灯 记者 赖志昌 摄 “噔噔噔…”端坐在长椅,将刻纸垫在圆木上,张延玉聚精会神地拿出小木棒有力地敲击钢凿,一张普通A4大小的纸张,经他妙手轻敲细凿,一点一点地成型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慢工出细活。制作龙灯颇费精力与时间,一个24孔八面的灯笼,平均需耗时一天时间。“制作刻纸龙灯没啥诀窍,心要静、慢慢凿,得一步一步来!”张延玉深得这项技艺的要领。 岁月渐远,年味渐淡。如今对于张延玉等老艺人来说,刻纸龙灯是满满的乡愁与回忆。“以前家家户户都做灯,现在做的人少了,参与这项活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张延玉说,鼎盛时期村里做刻纸龙灯的有四百多户人参加,龙灯总长达千米,而今只有七十余户人参与,长度不超过二百米。 2011年,刻纸龙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声名远播。然而,与名气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刻纸龙灯的传承却面临后续乏人的局面。如何让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薪火相传?这成了当下张延玉等老艺人忧心的事。 老艺人在制作刻纸龙灯龙尾 丘嘉瑞 摄 “现在和我一样还懂得刻纸龙灯的人已经没几个了,有的也大多上了年纪。”提及传承,张延玉不免感叹,如今一些颇有造诣的刻纸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了刻纸艺术的舞台,有些已相继离世,而和他一样能够做的老人少之又少。张延玉的四个儿女,现在大多在外打拼,没人愿意接班,“赚不了什么钱,没什么人愿意学”。 彭慕财是村中另一位刻纸龙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坦言,对于这项传承事业,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甚至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到外地谋生发展,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年、小孩、妇女,愿学者寥寥。 创新之变,传播新风尚 贺新年,闹元宵。传统灯笼,制作十分精巧,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常见有“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喜鹊攀枝”“五谷丰登”“马到成功”等祈福类图案,表现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宁、祥和的心愿,也表达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彭慕财老人在展示他的作品。记者 赖志昌 摄 时代变迁,古老的技艺也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发展。翻开彭慕财老人的作品集,一张张《中国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题材的刻纸作品跃然纸上,格外引人注目。“这幅《中国梦》是我专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8周年而创作的,68个灯笼代表68周年,展现当代我们幸福的美好生活。”提起这幅曾送展的作品,彭慕财颇为自豪。 除了表现传统题材外,彭慕财、彭慕喜等老艺人还别出心裁地在刻纸龙灯图案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等新内容,借助传统文化传播好政策、好思想。“艺术创作也要紧跟时代、贴近时代而创新,传播当代新思想、新风尚!”彭慕财说。 老艺人对传统凿具进行了改良。记者 赖志昌 摄 此外,为了让刻纸龙灯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他们还对传统凿具进行了改良、增进。“以往凿具只有十几根,做出的图案比较粗糙,改良后增加到二三十根,可根据需求做出不同图案。”彭慕喜说,改良后的凿具更加精细、多样,凿刻的图画也更加美观,更符合现代人审美。 刻纸龙灯“非遗进校园” 邓启星 摄 这些年来,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但为传承刻纸龙灯这项技艺,张廷玉、彭慕财、彭慕喜等老艺人不遗余力地四处而奔走,通过现场教授和编撰教材,推动非遗入户、进课堂;村两委也多方筹措资金,推动“非遗传习所”建设,为非遗传承奠定基础。“我们这样做,就是希望让这门技艺能够永远流传下去。”张延玉说。 刻纸龙灯的发展困境也照应了许多非遗项目保护的现状,除了民间自发传承与保护,政府也在这方面发力。 “这几年,我们通过‘采、录、扶、助、敬、护’等措施大力传承与保护刻纸龙灯技艺。”长汀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林永锋介绍说,2017年至2019年,政府每年拨付童坊当地10万元用于建设 “刻纸龙灯传习所”,并拨付专款用于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此外,为了抢救非遗项目,相关部门还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将其成果进行全息记录,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建立非遗类民间艺术传习所,推动其成为集馆藏展示、技艺传承、研发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进一步传承与保护非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