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今天是:  发布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福建新闻

畲族乌饭:是美食,更是文化传承

时间:2020-03-05 11:21:13  来源:闽商界  作者:青鸾传媒  点击:

  一粒米、一片叶,一段非同寻常的交融。九浸九蒸九曝,讲究的制作工艺,让畲族乌米饭的清香,历经1300多年,依然浓郁袭人。

  从山野乡村的寻常小吃到景区酒店的餐桌特色佳肴,从家庭小作坊发展到企业化经营,从地方美食到名扬四海……时至今日,在一些“有心人”的推助下,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吃——畲家乌饭重焕生机,续写着新的传奇。

  一碗乌饭,他做了一辈子

畲族乌饭:是美食,更是文化传承

  草袋乌米饭。受访者供图

  乌米饭是用畲山特有植物乌稔叶捣烂,挤汁或熬汤,将香糯米泡在汤汁里,数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甄里蒸熟而成。

  “畲族历来有‘三月三,染乌饭’的习俗,乌饭对畲家人意义非凡。”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立强介绍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民敬天地、祖宗的节日。这一天,畲族村民不出工,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外出春游,采来野生植物乌稔叶,制作乌米饭,缅怀先祖,预祝丰收。

  乌米饭起源可追溯到唐朝(公元669年),相传畲族的两位先祖因反抗当朝政权压迫,在断粮绝草之际,偶得乌稔树所结之果实而得以果腹,进而制出了“乌饭”。从此,每年农历“三月三”,畲民都会做乌米饭过节,相沿成俗已有1300多年,是畲族三宝之一。

  2011年12月,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也是福建唯一入选中国民族餐饮委员会推荐的民族特色餐饮美食。2017年11月,吴立强被认定为闽东畲族乌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畲族乌饭:是美食,更是文化传承

  立强畲族乌饭经营部被授予“全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示范单位”称号。左二为吴立强。受访者供图

  2019年10月18日,在成都举办的首届全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会上,宁德市蕉城区立强畲族乌饭经营部被授予“全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示范单位”称号。

  吴立强并非畲族人,可他一生却对畲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乌饭,有着近乎痴迷般的热爱和执着,并传承发扬了乌米饭这一畲族独特食品的制作技艺。谈起与乌饭结缘的经历,年过古稀的吴立强将那段50多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

  1962年,20岁的吴立强师范毕业后来到柘荣县富溪镇竹岭村小学当老师,在这个文盲居多的畲汉混居村落,吴立强受到格外地尊重和照顾。每年农历“三月三”,当地的畲族老百姓会送乌米饭给他,他在品尝之后就立刻喜欢上了这一畲族美食。

  “这么好的美食为何他之前没有品尝到?”他带着疑问,利用暑假走访了闽东很多畲族村,还到了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考察。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乌米饭在这些畲族村居已几近失传,这更加坚定了他保护和挖掘这一民族特色食品的决心。

  由此,他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有关畲族的书籍了解乌饭的来历,并向乡亲们讨教制作工艺。

  经反复实践,吴立强的乌饭制作工艺日益精进。1995年,吴立强带着制作的50斤乌米饭来到蕉城,把乌米饭送进各个宾馆酒楼免费让客人品尝,食客们的交口称赞让吴立强吃下了“定心丸”。

  此后,他便提前办了退休手续,举家迁到蕉城,专门开了个乌饭加工坊。1996年,他把亲自制作的乌饭送到福州五一路上各酒楼进行推广。后来,这些酒楼都与他签下了合同。最多时,吴立强制作的畲家乌饭打入全省九地市1100多家酒楼,平均每天的销售量达到上千斤。

  择一事,钟一生。就这样,一碗乌米饭,吴立强一做就是50多年。“不仅要把畲家乌饭传承下去,还要把它创新和发扬出去。”吴立强把乌饭当成了毕生的事业去奋斗,如今年过古稀,他依然活跃在宣传推介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一线。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末页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评论回复 共有 条评论>>查看
我也说两句(审核以后才能显示)
表情图: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确定发表
推荐资讯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一艘外轮在福州罗源湾触礁搁浅后获救
赵龙在厦门大学调研
赵龙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厦门航空开通福州往返金边直飞航线
六国总领事走进福建泉州共度元宵佳节
莆田,一座“闹春”的城市
赵龙在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调研时强调:强化产品供需对接 用好“四通四到”机制  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解难题增活力
赵龙调研国企改革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德国留学生福建体验“中国客家狂欢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