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离病区,做好科学防护是每位医护人员的必修课。而这一切的前提,需要所有队员迅速熟悉工作环境与流程。 那么,如何让来自不同医院、岗位的队员们,在短时间内融入新的环境和流程呢? 作为福建省第十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病区护理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ICU护士长蔡绵绵,在接管金银潭病区第一天开始,便萌生了引入5S管理的初步构思。 初到金银潭医院时,蔡绵绵(左一)进行护理工作交接 重症病区里开“便利店”诊疗流程更顺畅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将这里分为绿区(清洁区)、黄区(半污染区)、红区(污染区)三个区。 “刚到病区的时候,病人特别多,大家都在与时间赛跑,非常忙。”漳州市第三医院的领队李鑫主任回忆,第十一批医疗队所负责的两个病区有近90个患者,刚开始尚未统一管理的情况下,经常在红区内出现这样的情况: 病区里一些常用的医疗物资短缺,类似呼吸机管道、胃管等一次性耗材,往往是到需要的时候才发现没有了。这时候,护士只能火急火燎地呼叫绿区传递。 物品传递的流程也比较麻烦,绿区接到通知后,找到相关物品,呼叫黄区护理人员传递,再进入红区,在这过程中,需要不同分区的医护人员反复呼叫、确认、避免差错。 如何让病区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诊疗流程更顺畅? 护理组长蔡绵绵带领院感科和护理骨干一起,根据隔离病房特点,采用“5S”管理方法针对环境和流程进行持续改进。 所谓的5S管理是通过“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5大步骤,采用目视化对环境和流程进行管理,提升医疗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为此,护理人员在红区(病房)的库房设置了个“便利店”,患者常用生活物品和医疗物品分类入柜,给患者提供便利,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红区“便利店”里,护理人员正在整理相关物资 隔离病房每扇门都是单行道,不可逆行,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于科室布局有清晰的认识。为了让每个医护人员迅速熟悉环境布局,护理人员在每个房间贴有清晰的标识,不同区域设置不同颜色的醒目标识,大大减少了出错的几率。 目视化管理模式 物资分门别类更清晰 针对库房里琳琅满目的物资,为方便医护人员迅速找到需要物资。护理人员将所有物资采用目视化管理分三部分:防护用品、消毒物品、文具/纸品,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置物架上,一目了然。 “针对物品,我们采用‘要’与‘不要’的方法进行区分,对‘不要’的物品加以处理。把‘要’的物品,根据使用频率分类定位、定容、定量标识清楚、合理放置,使常用的东西能及时、准确的取出。” 蔡绵绵说,她们还在不同的区域安排相应的负责人,定期检查,定期清洁和消毒。 目视化管理后的物品摆放更加清晰可见 ►更衣室和卫生间是每天最多医务人员进出的场所,所有工作服按医生/护士不同尺码分类归置入柜,缩短寻找工作服的时间。 ►整改医生办公室和值班室:把医生办公室的生活物资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严格区分生活区和工作区,彻底改善医务人员休息场所。 ►护理人员还在卫生间添置了清洁用品、消毒用品、防护用品三类收纳箱,没有纸巾筒,护士发挥想象力,废物利用,自己手工DIY成双抽纸巾筒。 ►防护服的穿戴是科学防护第一关,穿戴环节繁多,为避免医护人员遗忘,穿戴流程大字醒目按照顺序张贴上墙,穿衣间的防护用品也是按照穿戴循序整齐摆放,节约时间,避免取错,减少浪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5S管理模式收效显著,不仅减少医护人员出错几率,也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和工作效率,让人人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 福建第十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林建清介绍: 持续整改后的环境和流程也得到医护同仁们的认可,诸多细节得到金银潭医院联合院感组、联合护理部专家的肯定与赞许。 做好每一个小细节,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和工作效率! 为福建医疗队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