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今天是:  发布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福建新闻

福建:以科学家精神创造光亮引领时代

时间:2022-05-30 08:57:04  来源:闽商界  作者:青鸾传媒  点击:

原标题:以科学家精神创造光亮引领时代

  陈景润、侯德榜、吴孟超、卢嘉锡、林俊德、高士其……这是一个个印刻在中国科技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也是一位位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科学高峰的福建名人。他们的卓越成就、他们的奋斗故事,树起一座座精神坐标。

  5月30日,科技工作者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节日来临之际,福建省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出炉,行走在闽籍科学家的故居(旧居)和纪念馆,他们成长的经历、求学的片段,投身科研的决心、为国奉献的精神……变得可亲可感。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当创新已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全省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八闽大地上,有许多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如大地上的星火义无反顾地燃烧,以科学家精神创造光亮引领时代,在科技创新中顶天立地,在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福建路径中建功立业。

  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

  穿越100多年的时光,坐落于福州市台江区宁化街道福瑞社区德榜路1号的侯德榜故居,在悉心保护修复下光彩焕然。一件件侯德榜曾用过的老物件,真实再现这位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的赤子爱国之心、振业兴邦之志。

  上世纪20年代,化工在世界上还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侯德榜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寒窗苦读八载,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他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奥秘,打破了行业垄断,研制并公开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造福了世界人民,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新纪元。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之魂,也是立功之本。侯德榜曾说过:“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这份沉甸甸的爱国情怀,感染着一代代人。

  百年厦大,海内外英才集聚。1987年,已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的孙世刚风尘仆仆踏上返回福建的旅程。“我心中有一种使命,就是推动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推动国家科技和产业崛起。”带着这种朴素的想法,孙世刚毅然选择回到厦门大学,把所学知识教给学生,为祖国开展科研攻关。

  面对当时国内科研条件与国外的差距,孙世刚迎难而上,“为自己的祖国搞科研,再苦再累也值得”。2007年,孙世刚团队在纳米催化剂合成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制备出高活性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催化剂。当时韩国企业派代表飞到厦门来找他,希望在技术上合作,孙世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样的技术,我肯定要留在国内!”他说。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高益槐,带着科技成果和团队归国创业二十载,致力于“科技兴农、产业扶贫”,回家乡宁德创办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2010年以来,安发产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创税超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5亿元。

  2019年7月,福建省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和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创业创造的意见》,各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以“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等为抓手,选树先进典型;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8万名、高技能人才113万名,省级重点人才引育计划支持人数超千名。

  “今后,我们要持续讲好科学家爱国创新奋斗故事,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新福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省科协主席郑兰荪院士说。

  科学无止境 敢为人先攀高峰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峰。”

  从八闽大地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谢华安就是“攀登者”。他在艰苦条件下,选育出了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改变了当时我国局限于引用国外品种作为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局面,让无数中国人端牢了自己的饭碗。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创新就要敢为人先。而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如今,谢华安的团队仍在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上攻坚。

  5月16日,沿着田埂,81岁的谢华安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福瑞华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研基地,深入田间指导水稻制种技术。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谢华安说。2017年该站成立时,谢华安等3位院士、7个省16位专家进站,在他们指导下,公司已有14个优质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合作选育并推广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要战胜困难,就要用好科技这个有力武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近日获得第24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提名奖的衷水平说。2009年,获得中南大学博士学位的衷水平加盟紫金矿业,在紫金矿业的广阔舞台上,他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6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取得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并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项目支持。

  正是在人才工作价值导向和人才举荐表彰培育工作机制的驱动下,衷水平快速成长,创造出令人振奋的成绩。2020年,他从实验室转战中国西极新疆乌恰县,推动10万吨级锌冶炼项目加快建成投产,创造了“近年行业最快达产,国内同类锌锭装备单日产量最高,首年投产即盈利”的亮眼业绩。

  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福建省着力汇聚“两院”院士、国家级学会专家、海外高端智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仅去年,就邀请90多位院士参加7场“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组织75位院士及其团队对接福建省重点民企117项技术需求,促成30个院士项目合作签约。同时,集中优势资源,助力优秀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目前已有478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省青年科技奖。

  厚植合作意识 集智协同攻难关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融合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大科学时代的必然趋势。

  载人航天、探月、载人深潜、“中国天眼”……我国创造的举世瞩目科技成就,无一不是群策群力的智慧结晶。

  发扬我国科学界协同的优良传统,福建省强化跨界融合、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作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推动关键领域集中攻关。

  示范片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726.58公斤,比传统栽培增产20.37%,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去年8月,浦城再生稻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片通过测产验收,这是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领衔的师生团队常驻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进行示范推广结下的硕果。

  去年5月,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落地浦城县石陂镇,依托福建山农米业有限公司,在该镇1600亩基地进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的转化应用。针对当地再生稻产量低等问题,小院开展科技服务,逐步实现“建好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辐射农村一大片”,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乡村振兴靠科技,科技服务有小院。”2019年,省科协牵头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共建单位,成立了全国首家科技小院联盟,目前已创建33家具有福建省特色的科技小院。小院以研究生常驻为基本特征,由共建单位共同派驻专家、科技人员组成专家团队,通过零距离对接、零时差指导、零门槛服务、零费用培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协同创新,形成了强大合力。”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涛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石狮纺织服装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口。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实力有限,创新动力不足。省市科协积极帮助寻找新的驱动力,2017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与石狮市政府合作共建了该研究院,省级学会服务站随之成立。

  蔡涛说:“作为纺织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研究院成立后,利用国家级学会的资源、人才优势,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满足和服务区域行业企业的需求。”研究院已服务企业80余家,与校、企开展产学研项目30余项,合作团队项目获得省级重点人才项目支持。

  近年来,福建省科协加大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已促成高校、科研院所、学会与68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重点产业31个技术难题;新建140家国家级、省级学会服务站,辐射带动200家企业技术创新。全省的创新之音越奏越响,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未来之路越走越宽。

(责编:吴舟、陈楚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评论回复 共有 条评论>>查看
我也说两句(审核以后才能显示)
表情图: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确定发表
推荐资讯
台湾青年亲历大陆“民主协商实践”分享记
福州首票国际班列多式联运货物在马尾入境
今年1至7月厦门市外贸进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9%
两岸青年“以舞会友”促街舞融合发展
(台海观澜)“海青节”折射两岸青年交流两组热词
福州再推5000个实习就业岗位助台青“登陆”发展
福州市仓山区闽剧协会揭牌 致力推进闽剧振兴
“通量―大气―遥感观测平台”:全球首个双塔通量观测平台在福建上杭揭牌运行
福建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于八月中旬在榕召开
“2023中国―东盟周”在福州开幕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