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今天是:  发布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福建新闻

以“网”为桥,中外文明何以相通相融?

时间:2023-07-23 11:20:28  来源:闽商界  作者:青鸾传媒  点击:

  中新网厦门7月18日电 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真正变成了“地球村”。在世界尽在“掌”中的如今,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用互联网架设沟通交流的桥梁,这是亟待回答的课题。

  7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指导,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网信》杂志承办的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福建厦门举办,中外嘉宾围绕加强网络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话题展开探讨。

  以网铺路架桥:

  如何推动文明相遇相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面对各种挑战,人们需要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博物馆是展示文明的一个窗口。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兼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主任侯宁彬介绍,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断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制作推出了类型多样、分众化的线上文化体验产品。依托馆藏特色和实体展览,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制作推出了韩休墓壁画系列虚拟展、贞顺皇后敬陵石椁虚拟展、“解谜大唐遗宝”“彩陶・中华”“玉韫・九州”等线上展览。下一步将推动这些产品的多语种网络传播。

  “我们要在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以文明互鉴呵护网络精神家园。”侯宁彬说。

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论坛现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论坛现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论坛现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论坛现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论坛现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论坛现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凯叔讲故事品牌创始人王凯以孩子们的交流举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国友人热衷分享和传播中国文化,希望优质的儿童内容能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抵达更多想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小朋友身边,成为下一代民族友谊的美好纽带,同时,也能够抵达旅居海外的华人同胞身边,让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在下一代的海外华人身上也可以体现出非凡的价值。”在王凯看来,“促相通相融”是时代赋予文化创意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谈及以互联网科技推动跨文化交流,完美世界首席执行官萧泓表示,近几年,新科技快速、叠加式爆发,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形成了虚实共振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依托于科技、互联网的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日益明显。

  他认为,跨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和信息交流,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认同,要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历史和艺术,从而形成对它们的尊重和认同。

  毋容置疑,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让世界真正变成了“地球村”。比利时国际联合倡议多边合作组织荣誉主席米歇尔・杰诺韦塞在视频演讲中就表示,人类使用、需要并依赖与互联网文明相关的工具、网络和基础设施,“我们见证了人们对互联网交流、沟通和网络新文明的兴趣和关注,这种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们,同时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网互学互鉴:

  中西文明如何携手共进?

  文明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如何在互学互鉴中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破除壁垒,消弭误解?

  “文明是互联网成长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当成为互联网的精神根性。”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研究员沈卫星认为,互联网时代,要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让文明的历史逻辑,赋予网络世界应有的精神品格、精神风貌及精神气质,让广大网民深切体会文明气象所具有的强烈精神召唤力。

  沈卫星表示,国家间的信息鸿沟、数字差距、技术封锁等挑战十分激烈,文化差异、价值观对立乃至意识形态斗争仍然普遍存在。而同时,互联网空间呼唤交流互鉴之声日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2000多年前,横贯亚欧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商贸人文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有着重要启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表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互动和融合的历史。考古资料表明,较早的东西方人群与文化的交流发生在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距今5000年前东西方的人群就已经在这里交汇融合。

  “中外联合丝绸之路考古工作,就是要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促进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王建新表示。

  在中国定居22年的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肖克,以自身经历讲述了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肖克表示,世界正在变化,因此,我们也需要调整思路,拥抱变化。“我刚从中东出差回来,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国家非常想要追求自身的发展,而中国几十年的发展经验、中国企业的实力以及中国市场的规模,是许多国家愿意将中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主要原因。”

  对于当前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全球知名社会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在视频发言中特别提到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表示,中国一直站在支持全球治理的前列,2013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以网交心交友:

  怎样促进民心相连相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世界各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交流互鉴的社会历史进程。讲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需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找到相通共通之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山东省日照市委副书记王新生分享了日照在网络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比如顺应网络新媒体蓬勃发展趋势,综合运用图文、短视频、海报等多种可视化、互动性强的呈现形式,让典型事迹更通俗、更生动。“今年以来,日照‘洋女婿’―美国人‘雷哥’赶大集等短视频疯狂圈粉60多万,‘湘妹子跨越30年找到山东妈妈’等暖新闻刷屏网络、引人共情。”

  “我们在‘互’字上连动,让‘苏风雅韵’在海外平台掀起阵阵高潮。”江苏省苏州市委网信办主任陈雪嵘以苏州为例表示,作为一座自带流量的网红城市,苏州深入探索网络国际传播新方式,发挥资源优势,策划打好“一个账号+一场论坛+一个主题活动”的传播“组合拳”,在全球网络中展现苏州历史文化馨香、风土人物特色和美好城市形象,擦亮 “苏州制造业”“江南文化”等城市名片。

  近年来,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和团队成员,借助“数字非遗”手段,致力于优秀中华文化的推广传播,同时秉承“绣随时代”理念,推动非遗和互联网融合,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共存。

  “我们将继续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创新传播方式,借力数字互联网,持续扩大传播规模,挖掘非遗的艺术特质和生活美学属性,持续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让优秀文化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参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姚建萍表示。

  定居厦门30多年的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以自身经历讲述了,自己所见证的互联网对人类交流的影响。“1988年我搬到厦门的时候,谁能想到会出现像互联网这样的事物!”他介绍,1988年,自己一搬到厦门大学,就发现中国与西方媒体所描绘的完全不同,他写信给家人和朋友,帮助他们了解更真实的中国,“今天,我喜欢开玩笑说,中国人30年前没有钱,而今天他们仍然没有钱。那是因为我们什么事都用手机。”

  潘维廉说,互联网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它最大的可能性在于帮助我们弥合人民之间、国家之间的障碍。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若贺曼是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读书的留学生。对于互联网带来的交流便利他也深有同感。“网络不仅为我们读懂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绝佳平台,也为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向世界各国讲好我们留学生的中国故事,向中国师长朋友讲好中亚故事拓展了广阔的渠道。”

  他认为,留学青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多多在网络上发出声音,树立好形象,传播正能量,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各国间民心相通贡献力量。(完)

【责任编辑:赵朴煜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评论回复 共有 条评论>>查看
我也说两句(审核以后才能显示)
表情图: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确定发表
推荐资讯
台湾青年亲历大陆“民主协商实践”分享记
福州首票国际班列多式联运货物在马尾入境
今年1至7月厦门市外贸进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9%
两岸青年“以舞会友”促街舞融合发展
(台海观澜)“海青节”折射两岸青年交流两组热词
福州再推5000个实习就业岗位助台青“登陆”发展
福州市仓山区闽剧协会揭牌 致力推进闽剧振兴
“通量―大气―遥感观测平台”:全球首个双塔通量观测平台在福建上杭揭牌运行
福建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于八月中旬在榕召开
“2023中国―东盟周”在福州开幕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