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墙裂坛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各人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各人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欠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今年,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各人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欠好意思公布。”
这段话零零后的小朋友们应该没听说过。但在那个时候——2010年前后十年,是中国银行业最高光的时刻。世界大部门国家的银行也是。但即使是在那个高光时刻,这句话马上招来批判,不但因为听起来有点炫富拉愤恨;更是因为在各人的认知和理解里,银行怎么能赚钱呢?银行的钱是给实体经济用的,应该是支持各人的。
可惜,一个暴虐的事实是:银行也是个企业。也有股东,也要养活员工,也要发展,所以也需要赚钱。
而现在,在实体经济下行、各人都需要用钱的时候,却发现银行自己居然也更困难了——好像战场上的防卫队伍,原来任务是照应前方赴汤蹈火,低头一看自己腹部居然也中弹,流血不止。但还是要掩护大队伍,还是要完成炸碉堡的重任,所以快牺牲了但还是不能牺牲,甚至没有牺牲这个选项。
我们这些年应该都有耳闻:中小银行非常困难,甚至濒临被重组的边沿。再看看商业银行核心经营指标之一——息差,几年来连续收窄,去年就已经降到二十年来最低水平。别说支持经济,看起来似乎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那该怎么办呢?
01
银行到底是不是一个应该赚钱的行业?如果是,该赚多少钱才是合理?“赚钱”和“支持实体经济”哪个更重要?
银行从诞生开始就是为了赚钱,作为商业机构理所固然应该赚钱。至于赚多少——关键在于每家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能否找到合适的客群、提供合适的产物和服务,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本钱,最终才气获利。
如马克思所言,平均利润率的概念仍然存在。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和市场上各经济主体之间也在竞争,资源配置基本上是平均率。
但银行又和别的行业差别。其特殊之处在他要掩护客户存款、和经济运转密不可分、且需要强监管。全世界都把银行都视为一个特殊行业——即使在这种“特殊期待”加持下,它仍然需要赚钱。
银行具有特殊功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市场通过金融市场进行配置。尤其在我国,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但需要符合市场规律,还需要满足国家经济体的久远发展需求。今后角度看,银行应该支持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这些是应该做的,与自身盈利并不矛盾。
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在某些产物、服务或者某个时段、某些领域做一些让利——银行会自己评估和平衡,这个调整自己也是市场行为。
02
净息差为什么对银行如此重要?而当前银行的息差已经低到什么地步了?
从历史到现在,尤其在我国,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贷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形成的息差。我国银行收入80%以上靠息差——息差是衡量银行经营的关键指标,关系到银行的可连续发展;银行能否健康地支持实体经济,与此指标有关。
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出现连续收窄趋势,已经连续降了很多年,且降幅越来越大。2023年降至二十年来最低水平,从当年“赚钱欠好意思”的4%以上息差,降到目前1.69%——已到“合格审慎评估”的警戒线。
更严重的是:很多银行的息差已经低于其不良率。非上市股份行与城商行的息差压力更大。中小银行更惨。
各人需要明白一件事:利差并非盈亏平衡点,里面还包罗银行人员的工资、银行投入的设备、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等投入、还需要核销不良资产。另外,在经营过程中收到贷款利息时需要支付6%的增值税——还有很多运营本钱需要扣除,才是银行可能赚到的利润。从这个角度看,1.69%的水平已经相当严峻。
银行的难处:各人一方面批评银行,发展这么多年了,怎么还靠利差?国外银行已经托付了依赖利差的阶段,有大量中间业务收入、服务费和其他收入,占比可达40%左右。问题是,我们的市场上不允许收费,甚至还要降低收费——为了让利。许多传统服务原来就不收费,由于竞争关系,更收不了;一些原本可以收费的业务、一些新兴业务收费,会被认为“乱收费”。所以目前我国银行的处境是:息差降低了,但不能收费,找不到其他收入源。
还有一个问题:国家现在要降低社会融资本钱,降低贷款利息,刺激经济恢复;但是需要融资的不但是企业,银行也需要。银行融资主要靠吸收存款、央行再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如果存款利息不降低,银行吸收资金来源的本钱也无法降低。
最后还要应对不良的增加:目前的情况是社会融资本钱即使不再下降,对银行而言仍然非常严峻。经过三年疫情,去年的恢复并不理想,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包罗个人收入下降。个人消费性贷款对资产质量的压力非常大,今年已经开始增长——对银行而言压力会更大。
03
息差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资产负债两端在挤压”——具体是怎么被挤压的?实体经济疲弱,为什么存款利率还在上升?
资产负债两端挤压:需求疲弱、让利实体和稳增长政策配景下,贷款利率连续走低,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降。但是存款利率却依然刚性,负债端本钱不但没有下降,存款本钱还在刚性上涨。不但刚性上涨,还出现存款定期化、恒久化的趋势。企业存款本钱也居高不下。
从国家观念看,包罗政府部分都认为存款是老黎民的,利息降得太低对老黎民倒霉,在通胀下会越来越贬值。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中国储备率太高,应该把钱赶出去,但银行又需要足够存款才气放贷支持实体经济。银行自身也面临这个问题:利率太低,老黎民把钱拿走,银行就无法发展,需要稳住存款。因此,双方都无法把利率降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矛盾,希望银行多放贷款。如果要放贷款,就需要多吸收存款,存款利率就不能降低。如果存款利率不能降低,贷款利率一直在降低,利差就收窄。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目前存款定期化和恒久化趋势明显,企业和个人都倾向于选择定期存款,且期限越长越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特殊阶段,企业尚未找到更好的投资方向或认为风险太大,个人在经历了前几年疯狂投资理财和股市后,近两年尤其是去年亏损严重,现在不敢投资,纷纷回到储备。
别的,不再购房或售房后资金回流,收入预期降低,为防范风险而以存款为主,也是存款增加的原因。
尽管如此,这些依然都是阶段性因素,当经济重新发展、投资渠道增加时,这部门资金仍会流出。
04
银行们该怎么办?
在可见的未来,息差会继续收窄,这可能是银行业需要恒久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暂不讨论政策方面的动作,银行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银行能做的主要有两件事:控制负债本钱和开源节流。如果第一个无法做到,只能尽量压缩本钱。为了控制本钱,银行可能会减少数字化转型、科技投入和人员招聘,这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同时,银行还可能削减网点本钱,但这会影响服务质量。新产物研发、培训等短期见效的投入也会减少。
“开源节流”,目前主要是节流,开源难度很大。尽管资产难以增加,银行仍需支持实体经济并增加贷款,这可能增加不良资产的风险。银行需要在支持贷款和控制不良资产之间做出平衡,因为不良资产会导致资金短缺,而利率无法提高也限制了收入。
在无法开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节流解决问题。但节流对未来的影响以及能坚持多久,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05
同其他国家相比,哪里的银行们最难?
在当前市场上运营一家银行,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能。
对比东南亚银行业:虽然经历了97年金融危机,但银行在大多数国家仍是垄断行业。本地市场对银行非常友好。某些国家虽然利差不到3-4%,但多年来非常稳定,一直在3%左右。存款本钱非常低,活期基本为零,定期不凌驾3%左右。
这些银行似乎其实不需要太多努力,只要不再发生97年那样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就可以躺平。然而多年来,它们却喜欢用各种创新方法来增加收益,尤其是中间业务收入。问及原因,它们表现97年的不良和金融危机让各人感到恐慌,寻找更多收入成为一种习惯,如果再次发生其时的情况,至少还有保底方案。与我国银行现在的经营环境相比,感觉它们更轻松一些。
06
尴尬又困难的中小银行,为了生存不停“下沉”
2023年银行财报陆续发布,一些上市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数据,有点让人惊掉下巴。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类似的情况被披露。
当前经济形势变革,使得中小银行的运营变得更加困难。传统上,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和高端客户,小银行则服务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经济运行方式也在改变。中小企业现在可能处于国际化的财产链中,单靠一家小银行难以满足其需求。别的,个人流动性增大,即便有互联网服务,也难以弥补小银行的不敷。
我国的数字化银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这迫使企业跟随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大银行在这方面具备优势,而小银行则难以提供同等水平的服务。这对小银行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尽管如此,小银行仍需负担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责任,这进一步增加了它们的负担。
去年金融工作会议提到中小银行面临三大风险之一。为了促进经济恢复增长,监管政策要求所有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设立考核指标。这使得原本不重视小微企业业务的大银行也开始涉足该领域,进一步挤压了小银行的市场空间。六大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贷款占比增加,使得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受到打击。
刘院长最近走访了一些城商行,发现他们开始向农村发展。这是因为都会中的客户基础单薄,房地产领域风险大,转向小微企业后又面临大行竞争。城商行在都会中反而失去了优势,因此开辟新的农村市场。
未来,关于“银行”这件事,需要社会各界的准确认知:
银行是一个商业机构,而非钱袋子。掩护存款者利益是第一位。不要把银行看作是大钱库,认为一旦有困难,只要银行这边“割一块肉”就可以。
现代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银行服务的基础上。所有运行都是在银行账户体系上进行,一旦银行出问题,就无法进行操纵。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银行的宁静运营。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个问题:银行的风险涉及整个经济。
另一方面是财务问题:我们现在对财务的认知仍然非常传统,将财务理解为管理好钱包——这是财政管理的概念。在现代财务中,它不但是国家的财政管理,还是守住钱袋子的问题,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遇到宏观问题,不是是否愿意付钱的问题,而是接纳了哪些手段。如果为了守财而放弃宏观调控功能,是不合逻辑的。
07
“出海”是出路吗?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出海确实是个亮点,银行支持企业出海也算是支持实体经济。部门银行是否能抓住这一趋势,快速稳妥地在这场棋局中取得乐成?
企业出海与银行出海是两个差别的概念。企业出海需要金融支持,银行在其中饰演关键角色,提供融资和支付结算等服务。对于银行而言,这是一个发展机会,但前提是银行需要具备足够的资本、业务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还需要人才和技术储备。
银行出海并不像其他工商企业那样简单。除了产物和服务,银行还需要赢得本地居民的信任,这比单纯卖产物要复杂得多。国际性银行在其他国家开展当地业务,通常面临严格的监管和信任问题。
我们在中国有150多家外资银行,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它们,也不信任它们,所以它们的规模很小。银行出海并不容易,只有少数银行能做到。即便如此,这些银行在海外的业务比重也不会太高,对其整体盈利影响有限。
银行出海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是中小银行,需要对自己的定位、未来形势的判断以及如何度过当前困难进行深思熟虑之后,才考虑是否出海。“出海”这件事,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责任编辑: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