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需要,想了解中国古代盐业历史,找到一本《盐宗史话:先秦卷》,一本百六十多页的小书。读起来还挺有意思,在这里跟各人分享一下。
速览
书籍名称:盐宗史话:先秦卷
作者信息:刘育霞
首次出书:2020年12月
主要内容:先秦中国盐业人物
时空坐标:先秦,中国
概要
盐是人的日常必须品。两顿不吃盐,就会感到双腿发软,全身无力。这样的宝物,有时会跟空气一样,被人视而不见。
众所周知,中国各行各业都供奉着一个祖师爷。盐业的祖师爷却非常多,有夙沙氏、黄帝、炎帝、池神、蚩尤、条山神、金川神、廪君、开井娘娘、德济娘娘、十二玉女、洞庭龙女、管仲、李冰、张道陵、关羽、张飞、葛洪也都被各地的人们奉为盐神,甚至立庙塑像,享受烟火供奉。
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兼并六国,第一次实现了民族统一,成为一道非常重要的历史分水岭。《盐宗史话:先秦卷》便讲的是秦国及秦国以前的盐业的祖师爷,或盐神,或盐宗。
书中,便以这些盐神为主线,一一展开。重点讲了十位盐神,即夙沙氏、蚩尤、廪君、傅说、胶鬲、管仲、百里奚、猗顿、李冰。
夙沙氏成为盐神,主要是因为字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盐,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意思说天然生成的叫卤,人工备制出来的叫盐。古代有宿沙氏,最初用海水煮盐。
山西运城盐湖
山西运城盐湖
远古的片言只语将宿沙氏与盐联系在一起。他不是盐神,还能是谁?他到底在哪里煮盐呢?山东、山西争论不休,各自建起盐神庙,供奉宿沙氏,或夙沙氏。山西运城有个面积达一百三十平方公里的盐池,号称中国死海,自夏商周三代起便是著名的产盐地。夏将都城建在这里,非常合理。土地肥沃,水源富足,可渔猎,可耕种,还有丰富的食盐供应。简直是风水宝地。
夙沙氏很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名字。作者又在《左传》中找到五处记录,是一个名叫夙沙卫的宦官,深得齐灵公的宠任。这个夙沙卫可能便是夙沙氏出来的一个人。这个证据便可以结束山西与山东争论。夙沙氏是山东沿海居民,他们在山东海边煮盐。
山西的朋友也不要丧气,第二章的蚩尤、第三章的舜、第五章的傅说、第六章的胶鬲和第九章的猗顿都跟山西运城的盐池有关。这个古盐池名叫盬。如今仍然存在,还是个热闹的旅游景点。
传说中,蚩尤跟黄帝恶战失败后,血流到地上化为盐池。舜在位时,流传的《南风歌》中歌唱的便是山西盐池自然凝结成盐的过程。商代武丁统治时期,从建筑工地上找到正在做苦力的傅说,聘为相。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
不外,傅说跟盐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盐神。武丁对他说:我要酿酒,你就是酒曲;我要做粥,你就是调味的盐和梅。就是这一句,让傅说与盐发生了联系,让作者不忍心放弃这么好一个故事。
都江堰
后面的百里奚也是这样,跟盐没有太多的关系。百里奚是河南南阳人,在其时在山西南部的虞国为官。晋国借道南下去攻打位于今三门峡市的虢国。虞国国君贪图小利,不听劝阻,被返途回来的晋军灭国。百里奚被抓获,成了奴隶,以晋国公主陪嫁臣的身份来到秦国后,逃跑回南阳,被楚国抓获。秦国早就知道百里奚的台甫,派人前去楚国索要“逃跑的奴隶”,最终以五张羊皮将其换回,聘为上卿,相当于后来朝代的宰相。
管仲建议齐桓公“官山海”,对盐和铁收税,开创治国盐铁税收之先河,终成一代名相,让齐国走上富强王道之路。他不光懂得收税,还懂得照顾民生。要求一州设一个粮仓,一里设一个粮库,为没饭吃的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让生病的人有人医治,让无土地的人可以租到田地。
猗顿的故事又牵扯出另一位名人,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富国强兵,国土与齐鲁接壤之际,选择急流勇退,坐船偷偷地回到山东,跟儿子一起种地。一不小心,又酿成巨富。范蠡感叹道:不管是经商,还是务农,还是为官,我作为一个平民,已经触到天花板了,如果不知道收敛,便不是好事。于是范家乐善好施,广济穷人。猗顿听说后,便前去向范蠡请教。
猗顿接受范蠡的建议,前往山西盐池附近养牛,终于成为一代巨富。作者还从历史资料中找到猗顿可能在盐业和玉业方面都颇有建树的例证。
廪君是四川、湖北交界处的巴人首领,以及其后的盐井的故事。第十章,讲的是四川的李冰,由秦国的一方镇抚,治理都江,建成利在千秋的都江堰之余,还教民众挖井晒盐。民以盐富,为李冰建起多个庙宇,供奉为神。甚至,连他的儿子李二郎,也被供起来。
书中分享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川灌县崇德庙见到的盛况。这座庙内供奉的是李冰父子二人。每年,为祭奠杀掉的羊多达五万多只。庙外,为人宰杀羊牲的“屠户数十百家”。一只羊收税五百钱,一年可以收到两千万钱。
总之,从盐的角度来读一读古代的书,深入国学局部细节,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返回搜狐,检察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