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罗争光、杨凌伟、杨湛菲)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已超过7500个。 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时刻,慈善事业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自身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日前在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慈善年会上,业内人士对此深入探讨。 助力脱贫攻坚 慈善力量大有可为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和底线目标。对此,慈善力量大有可为。 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在2019年12月底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19年民政部门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各地民政部门群策群力,发达省份加强对口帮扶,贫困地方聚力攻坚,同心协力谱写进行曲、坚决打好兜底保障的攻坚战”。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有4.1万个社会组织开展了6.2万个扶贫项目,投入资金超过600亿元。仅在2019年9月召开的第七届中国慈展会上,就对接扶贫资金近75亿元。 为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各慈善机构不仅投入资金,更在模式探索与机制创新方面发挥优势,进行了针对性尝试。 如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健康保障,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发挥技术与平台优势,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全透明、全跟踪、全覆盖式的健康脱贫,并带动6000多万用户参与其中;万向集团将慈善和金融进行结合,调动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安利公益基金会把助力脱贫攻坚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让儿童拥有健康的智力和体魄,从根本上消除代际贫困。 民政部副部长、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唐承沛说,为决战脱贫攻坚,广大慈善事业参与者要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奋发作为、彰显价值,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与时俱进 科技与金融创新不断激发慈善事业活力 近年来,随着信托等金融方式与慈善的进一步结合,民众对慈善活动的热情和参与度得到了有效激发。 北京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显示,经过三年的发展,慈善信托已经成为慈善组织、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渠道。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共备案慈善信托273单,财产规模29.35亿元。 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顾问、北京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副理事长黎颖露认为,2019年我国慈善信托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目标领域更为精准、更为多元、更为细分,正朝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不断发展。 在民政部门的引导下,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同慈善活动的开展日益紧密。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副司长义芳曾在此前举办慈善相关论坛上介绍,仅2019年上半年,就有52.6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募集善款超过18亿元。 “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互联网慈善已经异军突起。”义芳说。 专家表示,借助科技的力量,人人参与公益变得门槛更低、更加便捷,公益也变得更透明。只要科技的能力掌握在向善的人的手里,就能发挥叠加效果,塑造更好的慈善事业。 参与社会治理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部分,发挥着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把握好慈善事业的准确定性是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根本前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指出,中国的慈善事业必须植根自己的国情,借鉴但不能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慈善事业的经验模式,立足于社会治理又不局限于社会治理,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认为,公益事业正呈现出全球化、人性化、科技化、法制化等趋势,中国慈善事业要强调文化底色,带着自身的文化基因讲好人类共同的故事。中国慈善组织在参与国家治理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全球责任,在人类慈善事业和共享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建议,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要提高职业化水平、提升筹资能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社会公信力,最终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我们倡导全社会都来参与慈善,各尽所能,把我们这个社会的‘温度’不断提高,让那些身处困境、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真正体会到慈善的关怀、人性的温暖、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在年会总结中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