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题:好政策解难题 优服务增信心——“税动能”有力促进外贸外资回稳向好 新华社记者 郁琼源、刘红霞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带来巨大冲击。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措施,助力外贸外资稳健发展。随着一揽子税费优惠政策的落实落地和出口退税的不断提速,外贸外资企业的负担有所减轻,它们将省下来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灵活应对新形势,不少企业实现了逆势突围,促进我国外贸出口实现正增长。 稳外贸:税惠加码 退税提速 “提高3个点的退税率,等于帮企业把利润提了上去。”福建鹏翔实业有限公司财务人员缪建宙表示,“4月至今我们申报出口销售额2800多万元,比原先10个点的退税率多享受了80余万元的退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今年销售额下降的损失。” 自今年3月起,国务院提高了1464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有1084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税务部门“点对点”送政策到企业,像福建鹏翔实业这样的出口企业能够迅速获得退税,资金压力得到缓解。 不只是出口退税,社保费、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一揽子减免政策联合发力,为困境中的企业快速“输血”。 “疫情导致的产能减少、运输费用上涨和海外市场管控,对我们的出口造成直接冲击,资金压力一下子显现出来。”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零配件,公司财务人员钟娟给记者算起了账:“今年以来,公司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减免150多万元,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减免1200多万元,享受出口退税7000多万元……税费优惠像及时雨,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减免的“真金白银”保住了企业现金流。而税务部门推行的出口退税无纸化、“非接触”办理等便利化措施,则加快了退税进度,稳住了企业预期。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国税务部门共办理出口退税8953亿元,全国办理退税平均时间由2019年的10个工作日压缩到了8个工作日以内,提速20%。持续释放的税惠叠加效应和及时到位的出口退税款项,帮助出口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坚定了发展信心。 稳外资:优化环境 提振信心 为鼓励境外投资者持续扩大在华投资,从2018年起,我国对境外投资者从境内居民企业取得的利润用于境内直接投资的,实行递延纳税政策,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这项政策成为疫情冲击下推动外资在华持续发展的一大亮点。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享受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的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7.4%;用于再投资的利润累计达到40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1%。其中,二季度用于再投资利润比一季度提高36.8%。 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湖州)有限公司是一家日资企业,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及配件的生产制造。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上半年订单同比减少18.3%,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原定推进的扩建项目也因资金压力搁浅。 “在税务部门辅导帮助下,我们把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用足用活,新增利润分红投资1.39亿元,享受递延缴纳企业所得税1394万元。我们计划用这笔资金,重新启动搁浅项目。”公司财务负责人张小红表示。 切实有效的惠企政策、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仅留住了外资“存量”,也扩大了外资“增量”。 厦门利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财务高级主管陈思思表示,中国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减负力度很大,释放出一系列积极信号,中国快速恢复的经济社会形势坚定了公司外方股东追加投资的决心,公司决定用利润分红款新增投资2900万元。 稳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搭桥” 畅通循环 在海外市场缩减的同时,出口转内销,成为不少外贸企业选择的自救办法。 近日,安徽省税务部门一项针对外贸出口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企业正积极开拓线上市场、调整产品种类、加大新产品研发,准备通过出口转内销扩大企业经营增量,寻求发展新机。 各地税务部门积极利用大数据密切跟踪上下游产业链,精准定位薄弱点,及时连通产销“断点”,着力解决出口产品在转内销过程中原材料供应不畅、上下游产销脱节等问题,帮助企业打通产业供需链条。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平表示,税收大数据的精准运用,帮扶了外贸企业转产、转销,助力了供需良性互动,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