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财产委员会召开“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邀请部门致力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机构负责人,共同探讨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路径。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新华智云、视觉中国、雅昌文化、荣信文化、上海创图、中新金桥、成都音像等机构负责人到场座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财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凯主持座谈会。
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特别强调了标识的重要性,在重点任务“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中明确: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结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在保障步伐“建立文化数字化尺度体系”中明确:加强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广信息与文献相关国际尺度。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财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凯主持座谈会
为推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步调,2022年8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财产委员会设立了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注册中心,制定了《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注册中心管理措施(试行)》,并得到了信息与文献国际尺度关联标识符(ISLI)国际注册机构的授权,具体负担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领域的ISLI注册管理业务,奠定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基础“底座”。
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财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书生介绍标识基地建设思路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财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书生介绍了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他强调,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首先要树立“数据保真”理念,扣好文化数字化的第一颗扣子,通过汇集文物、古籍、美术、地方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开展红色基因库建设,贯通已建或在建文化专题数据库,将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要素,从中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素材和源泉。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已明确,推动文化机构将文化资源数据收罗、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这就为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1 对数据进行分类,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把数据分为六大类别,包罗自然和文化遗产、演出和庆祝活动、视觉艺术和手工艺、书籍和报刊、音像和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等。
2 对数据进行编目,即依照每个类别专业化知识图谱、分门别类做好编目。
数字化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标注已成为新兴财产,数据标注师成为热门职业,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在拓展就业渠道、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已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高书生指出,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是一项开拓性工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财产委员会根据“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部门机构进行试点。
02 要有固定工作场合并接入国家文化专网提供驻地网服务;
03 拥有独立数据中心(或装配国家文化大数据一体化机柜)并摆设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软件;04 成为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注册中心的派出机构,为入驻基地的机构提供标识编码注册登记和解析服务。
到场座谈会的机构负责人表现,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国家使命、历史责任,意义重大,对推动工作是一个质的飞跃。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通过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注册中心,把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管理起来,并发展出强大的算法,推动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发现、交易、变现。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于盘活文化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特别是自然语言智能识别技术突破,降低了使用门槛,可以让更多人搜索并使用文化数据。启动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恰逢其时,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协作模式,吸引差别领域的公司到场到大模型的建立,把文化各行业优势串联在一起,大兵团作战,群策群力,为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案例。与会负责人亮相,举双手赞成到场试点工作,愿意为试点探索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