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国锋陵墓的报道如山洪般席卷网络,一时间,谣言和实情纠缠不清,普通民众在真伪难辨的消息中摇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关于领袖的逝世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但仅是对一个人的追忆,背后的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社会的公共认知和历史的真相。因此,解构事实,剖析真相变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带着扒开迷雾的决心,去探究华国锋陵墓背后另一番景象。
针对互联网上那个热传的房子有十四个足球场大的说法,真相远没有那么夸张。确据权威数据,华国锋的陵墓本体仅占地4260多平方米。与之相比,一万平方米的数字虽不小,但公众耳闻的那个“十万平方米”的数字显得分外夸张。更需要明了的事实是,撤除自己陵墓的占地,与它共存的吕梁英雄纪念广场及晋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面积分别是5000平方米及1200平方米,三者叠加,也未到一万一千平方米。
进一步驱散雾霾的是项目投资的真相。原来,投入并没有到达那传言中的天文数字,而是1200多万元,这笔并不夸张的费用还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并未涉及中央拨款。这一数字,与网上传言的过亿天价形成了鲜明对比。清贫的交城县,没有实力也没有须要为了一座陵墓投入这么巨大的本钱。在这个时候,海量的数据不如一张真账原来得实在。
在建筑材质方面,我们看到的陵墓并非富丽堂皇的汉白玉,只是简素耐看的花岗岩,以及出自交城本土的一种叫做“红晶石”的普通石材。其实,在那喧嚣繁华的听说中退去,我们欣赏到的只是一种平实的质朴。
说到陵墓的价值,我们不禁要深思它对于交城这片贫瘠土地的深远意义。交城,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县,这里没有发达的工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十分有限。华国锋陵墓一经建立,旅游资源立马成为这个县最明亮的一笔。实际上,它的建设不但是为了纪念一个伟人的归宿,更是发展本地经济、教育和文化财产的一个契机,在扩大交城的知名度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华国锋的陵墓选择落脚卦山南麓,不但仅是因为这是他生前到场过游击战争的地方,也是因为这里便于以后的革命传统教育。这个决定完全是地方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群体决策,不但是尊重了"落叶归根"的中国传统,更是站在了发展的战略高度。历史的功臣,也应得到合理和体面的纪念。
总结以上这一系列亲历者的报告,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流言蜚语完全差别的景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尊重和判断更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责任。华国锋陵墓的建设,实际上并没有一切的奢华与浪费。它的面积、建设资金、材质,以及它对于本地的意义,都是建基于实事求是的考量之上。历史需要真相,记忆更需要尊重。在缅怀过往的同时,我们应该对于那些并肩与我们走来的老一辈领导者,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是社会的成熟,也是历史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