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图说大夏大学》(上海人民美术出书社)新书发布 王蔚 摄影(下同)
为纪念大夏大学建校10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今天上午召开由该校档案馆编撰的《图说大夏大学》新书发布会。据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该书主编汤涛介绍,《图说大夏大学》是继2021年出书《图说华东师大》之后,在“图像证史”理念指导下编撰完成的又一新结果。全书通过搜集整理馆藏大夏大学相关历史档案、图书资料等,以历史图片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大夏大学的办学历程。
《图说大夏大学》根据大夏大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四篇。第一篇“师生合作,大夏肇建(1924-1927)”,展现1924年厦大学潮发生以后,离校师生在上海以“教师苦教、职员苦干、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为引领,师生合作开办大夏大学的艰辛历程。第二篇“复兴民族,学府之雄(1927-1937)”,反映大夏大学在校长王伯群领导下建设中山北路新校园,以及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配景下实施复兴教育的奋斗图景。第三篇“教育救国,弦歌不辍(1937-1946)”,出现大夏大学师生在抗战中先后内迁江西庐山以及贵州贵阳、赤水等地,于颠沛流离中坚持教育救国的壮丽篇章。第四篇“复员申江,合并新生(1946-1951)”,讲述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重返上海办学,并最终到场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抉择。
1924年9月20日,大夏大学首次开学典礼。一所孕育于石库门的大学——大夏大学,在数月筹办后终于正式诞生了。王伯群被推选为大夏大学董事长,马君武被推选为首任校长。大夏大学是我国最早实施导师制的大学。在大学现代管理制度探索方面,作为私立大学的大夏大学在1929年于全国高校率先实施导师制度。导师制是大夏大学以及牛津、剑桥等欧美高校导师制以及我国传统书院制度为基础,探索现代教育制度中国化的有效模式,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大夏大学建校27年,共培养2万余名学生,涌现了15位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以及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1937年11月至1946年6月,大夏大学在贵州办学近9年,是抗战时期迁黔时间最早、办学时间最长的大学,对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教育、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做出了独特贡献。
1951年夏,中央教育部批准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两所私立大学为基础,在大夏大学原址组建华东师范大学,这也是我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同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建立暨开学典礼举行,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宣布学校正式建立。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兴国”再到“教育强国”,如今华东师大承袭大夏大学等前身学校“自强不息”的精神,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