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后与嘉迈积山石窟并称为四大石窟。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 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主题,向人们展示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共通、文化共通、艺术相通的奇妙联系。
建设历史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 据唐代著作《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路过此山,忽见金光如斯。 。 万佛出现,于是他在岩壁上挖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人继续在此凿洞修行,称为莫高窟,意为沙漠中的高处。 后人因与莫高窟不相容,改名为莫高窟。 另一种说法是:佛家说造佛洞有无量功德,但莫高窟的意思是没有比造佛洞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统治者信仰佛教,石窟建设得到王公贵族的支持,发展迅速。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加繁荣。 武则天时,已有洞窟千余处。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被吐蕃、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元代时期,莫高窟逐渐衰落,仅以修缮前代洞室为主,新建的洞室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不再开窟,逐渐荒废。 明嘉靖七年(1528年),嘉峪关被关闭,敦煌成为边疆游牧之地。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新疆平定。 雍正元年(1723年),在敦煌设沙州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组沙州卫,甘肃诸州移民迁入敦煌耕种,重建沙州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沙洲卫改称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复苏。 莫高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震惊世界的佛经洞被发现。 遗憾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侵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罗斯爱登堡西方探险家相继来到敦煌,用不正当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佛经洞的大量文物。 结果,佛经洞的文物遭到残酷洗劫。 其中大部分不幸流散,藏于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众多的公私收藏机构中,只有一小部分在中国保存下来,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
石窟结构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悬崖上,前临荡泉,东临祁连山支脉三危山。 南北总长1680米。 历代共凿洞735个。 它们分布在高度15米至30米的悬崖上,层数从1层到4层不等。 它分为两个区域:南区和北区。 南区为礼佛场所。 有历代壁画、彩塑洞窟492个,彩塑2400余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檐五间,并有一栋民国时期重修的九层楼房。民国初期,是莫高窟的象征。 有莲花柱、佛塔20多座,地砖2万多块。 北区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纳入北区492个洞窟)是僧侣修行、居住和埋葬的地方。 有土炕、炉坑、烟道、围墙等训练和生活设施。 有壁龛、灯台等,但大多缺乏彩塑和壁画。
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都是集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最大的洞有200多平方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米。 洞窟主要造型有禅宗石窟、中心塔石窟、佛龛石窟、佛坛石窟、涅槃石窟、七佛石窟、大像石窟等。 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权贵等雕像。 彩塑的形式有圆塑、浮雕、皮影塑、善业泥塑等。除第96、130窟的两尊大佛和148、158窟的两尊卧佛为石泥塑外,圆雕、浮雕均为木框泥塑。 佛像在中央,两侧有弟子、菩萨、天王、强者,数量从三人到十一人不等。 第96窟的弥勒坐像最高,高35.6米,较小的也有10多厘米。
石窟艺术
建筑艺术
敦煌石窟共有洞窟500多个,其中绘画、雕塑492件。 按石窟建筑和功能分为中心柱洞(支提石窟)、殿堂洞(中央佛坛洞)、杯铺形洞、大型造像等。 有涅槃洞、禅洞、僧房洞、林洞、影洞、气洞等各种建筑,还有一些佛塔。 最大的洞穴高40余米,宽30米。 最小的不到一英尺高。 早期石窟中保留下来的洞型中心塔柱的外来形式,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消化吸收了外来艺术,使其成为中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 许多洞窟外,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唐宋木结构洞檐。 它们是珍贵的古代木结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彩绘雕塑艺术
敦煌石窟是在砾岩上开凿的。 除南北造像依山而建的石泥塑外,其余多为木结构。 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要题材,包括佛、菩萨、弟子、王、王、权士、神明等雕像。彩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圆雕、浮雕、影雕、善像等。业力雕塑。 最高的有34.5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造像)。 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工艺,使其成为佛教彩塑博物馆。 第十七窟有唐代河西都统画像,画像后绘执杖侍从。 它们栩栩如生,将雕像与壁画融为一体。 它是我国最早的写实高僧肖像画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意义。 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内的壁画丰富多彩,有各种佛教故事、山景、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生产的各种场景。 艺术再现了岁月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变迁,气势磅礴,气势磅礴。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以发现,古代艺术家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的长处,这是中华民族文明发达的标志。 各个朝代的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它们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视觉史料。
存储集合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16窟北壁发现了三国、魏晋至北宋时期的经书、文献、刺绣、肖像等约5万件。手稿中,约六分之一的文献是用黎特语、麒麟语、回鹘语、吐蕃语、梵语、藏语等各民族文字书写的。 文献内容包括佛教、道教的宗派、论文等宗教文献,以及文学作品、合同、账簿、公文等世俗文献。 敦煌艺术的发现闻名国内外。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补充和整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是一座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造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其主要石窟造型有禅宗石窟、中央塔石窟、殿堂石窟、中央佛坛石窟、四壁三龛石窟、大造像石窟、涅槃石窟等。洞窟大小差异较大,最大的第十六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到一尺。 洞外原有木结构寺庙,有廊道、栈道相连,但大多已不复存在。
莫高窟壁画画在洞窟四壁、窟顶和龛内。 内容广泛而深刻。 主要涵盖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古迹、佛经、神怪、供养、装饰图案七大类题材。 此外,还有许多表现当时狩猎、农耕、纺织、交通、战争、建筑、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绘画。 这些画有的雄浑博大,有的明丽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五朝以前的中国绘画大部分已失传。 莫高窟壁画为研究中国艺术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土人情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图像和图案。 据计算,如果这些壁画排列在2米的高度,可以排列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在的悬崖上的土壤比较松软,不适合制作石雕。 因此,莫高窟的造像除了四尊巨佛是石泥塑外,其余的造像都是木骨泥塑。 造像均为佛教造像,有单体造像、群像等多种组合排列。 群像一般以佛为中央,两侧立有弟子、菩萨等,少则三人,多则十一人。 彩塑的形式有圆塑、浮雕、皮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与壁画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它是一座九层华盖,又名北大像。 它位于崖洞中部,高至崖顶。 可谓是雄伟、雄伟。 其木结构呈土红色,飞檐高耸,轮廓匀称。 屋檐角上挂着铃铛,随风而响。 其中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雕和泥塑而成。 它是继乐山大佛、容县大佛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坐佛。 容佛空间下大上小,平面呈正方形。 建筑外有两条通道,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大佛,还可以为大佛的头部和腰部提供光源。 此洞檐早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之前就已存在。 当时它有五层楼。 北宋干德四年(966年)重修,清代改为四层。 1935年再次重建,为九层楼房。
石窟价值
敦煌石窟的修建及其历史进程,敦煌悠久的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家姓氏,以及敦煌与周边民族和西域的关系,历史上没有或很少有记载。 敦煌石窟内存有数千幅供养者肖像,其中千余幅至今仍留有称号和称号。 能够了解很多历史情况和历史线索。
本生经、佛传、《伏天经》、《弥勒经》、《宝雨经》、《楞伽经》以及施主的碑刻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
《法华经》和《涅槃经》提供了古代军事演练、征伐、征伐、攻防作战的作战方案以及宝贵的武器装备直观资料。
敦煌壁画内容有骑射、打靶、马术、跃马、相扑、摔跤、举重(举象举铃)、象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等体育信息。等人。
敦煌石窟的彩塑、壁画大多具有佛教内容:如彩塑、壁画造像、释迦牟尼生平、命运图画、佛教故事、各种佛经画、众多佛教东传故事、神话人物画等等等,每个类别都有大量丰富且系统的资料。 还涉及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有助于了解古代敦煌和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教派、信仰和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等
艺术价值
敦煌石窟的一千多年建造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汉代以后,国家长期分裂、分裂,进而走向民族融合、统一。南北,至盛唐,而后衰落。 这一时期是中国美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这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理论和佛教教派建立和发展的时期。 佛教艺术成为中国艺术。 重要门类,最终完成汉化时期。
从中国绘画艺术门类来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等都有上千年的历史。 他们有自己的系统和众多的特点。 它们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山水画史。 、动物画史、花纹画史。 尤其是它保存了如此丰富的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藏品中从未见过。
敦煌壁画中有200多个以音乐为主题的洞窟,描绘了许多乐队、音乐家和乐器。 据统计,有不同类型的乐队500多组,各类吹、吹、拉、拨乐器40多种,共计4500多件。 。 敦煌经洞文献中还存有乐谱等音乐资料。 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几千年来中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 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
敦煌石窟大部分洞窟的壁画几乎都有舞蹈的形象。 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舞乐场景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会、婚礼舞曲等; 有经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舞场面; 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舞像、献乐等。 藏经洞内还保存有舞蹈乐谱及相关资料。 舞蹈艺术是一门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保存的艺术。 现代人对古代舞蹈形象知之甚少。 就敦煌石窟的舞蹈图像收藏而言,堪称一座舞蹈艺术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艺和完美的舞蹈艺术。 形象代表了各个时代舞蹈的发展及其发展历程。
敦煌石窟艺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建筑史料。 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到西夏,描绘了数千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绘画,包括佛寺、城墙、宫殿、阙、茅草屋、穹顶小屋、帐篷、帷幔、客栈、旅馆、屠宰场、烽火台、桥梁、监狱。 、墓葬等。这些建筑包括排列在庭院中的群落建筑和单体建筑。 壁画中还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构件和装饰,如斗拱、柱子、门窗、施工图等。 数千年的建筑影像资料,展现了一部中国建筑史。 可贵的是,敦煌建筑材料的精华反映了从北朝到隋唐四百年间的建筑面貌,填补了从南北朝到盛世时期建筑材料匮乏的空白。唐代。 此外,800多座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石窟建筑、唐宋时期的五座木洞檐、石窟寺的佛塔群等,都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好的珍贵建筑材料。
科技价值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不仅在壁画上留下了商旅往来的场景,也留下了宝贵的交通视觉信息。 有牛、马、骆驼、骡、驴、象、船、船、车、轿、马车、战车等,常用的交通工具有不同类型。 牛车有通易牛车、便易牛车、敞棚牛车等。 马车有司车、骆驼车,还有骆驼车、童车、独轮车等,尤以我国保存较多。 对世界交通做出独特贡献的独轮车、马具(胸带和肩带)、马镫和马蹄铁等珍贵的图像数据。
从隋代到西夏,《药经》中的佛、菩萨、弟子,手上和桌上都画有玻璃器皿。 有碗、杯、钵、瓶、盘等形状。 其颜色呈透明、浅蓝色、浅绿色、浅棕色,器皿的造型、色彩和装饰具有西亚萨珊或罗马风格,表明这些玻璃器皿是从西亚进口的。 壁画不仅体现了古代玻璃工艺的特点,也反映了中西之间的玻璃贸易。
风格演变
莫高窟有壁画、雕塑的洞窟492个,大致可分为北朝、隋唐、五朝、宋朝、西夏、元朝五个时期。
北朝时期
北朝时期共开凿洞窟36个,其中最早的第268、272、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洞窟的主要造型有禅洞、中心塔柱洞、殿洞等。 彩雕包括圆雕和影雕。 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施主等。这一时期的皮影雕塑主要是飞天神、供养菩萨和千佛等。 圆雕原本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弟子。 雕像体态健壮,神情端庄宁静,风格古朴厚重。 壁画早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后施以绿、绿、白等颜色。 色彩热烈厚重,线条古朴厚重,人物挺拔,具有西方佛教的特点。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更加淡雅,风格洒脱,颇具中原风格。 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窟北魏释迦牟尼造像,身披印度袈裟,头顶扁圆髻,端坐威严。头顶,保留犍陀罗风格。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存洞窟300多个。 这一时期的禅洞和中心塔洞逐渐消失,同时大量的寺庙洞、佛坛洞、四壁三龛洞、造像洞大量出现,其中宫殿洞穴是最大的。 造像圆形,造型丰富丰满,风格更具中国风格。 还有前代所未见的高大雕像。 群像多为七、九尊。 隋代主要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 唐代主要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有的还加了两个强者。 。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艺术技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如第79窟中唐时期的菩萨像风格。 上身裸露,半跪坐姿。 头上扎两片圆髻,是唐代百姓所留的发型。 面部及四肢肌肉圆润,画有粉彩,肤色白皙,表情随和温柔。 虽然眉间依然有一颗印度式的红痣,但看起来更像是生活中的真人了。 同样在第159窟,还供奉着菩萨一尊。 人物腰部以上赤裸,斜戴项链,右手举起,左手垂下,头微向右倾斜,上半身微左倾斜,胯部向左突出。正确的。 动作协调,保持平衡,展现出优美的女性身材。 另一位菩萨全身着装,内外层清晰可见,身体结构清晰可见。 褶纹流畅,色彩艳丽,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让人感觉这是两尊充满生命力的活雕像。
五朝、宋朝
有五宋时期的洞窟百余个,大部分是对历代洞室进行修缮、重新粉刷的。 主要造型有佛坛洞、宫殿洞。 晚唐至五朝,统治敦煌的张氏、曹氏信仰佛教,对莫高窟投入巨资。 因此,这一阶段的捐赠者肖像大量出现,内容丰富。 造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到了后期,其形式更加程式化,艺术技术水平也有所下降。 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 高5米,长13.5米。 描绘了山西五台山周围的山山水水。 造型、城池、寺庙、亭台楼阁,无不蔚为壮观。
西夏、元朝
莫高窟现存西夏、元代洞窟85个。 西夏共建有洞窟77个,大部分是对前朝的洞窟进行了重修和修缮。 洞窟造型和壁画雕刻基本沿袭前朝风格。 西夏中期的一些洞窟中出现了回鹘王的图像,这可能与回鹘族有关。 西夏晚期,壁画中出现了藏传密宗内容。 元代窟仅8个,均为新开凿。 方洞内出现了一座圆形佛坛的形状。 壁画、雕塑基本上与藏传密宗佛教有关。 典型的洞穴包括第3号洞、第61号洞和第465号洞。
主要风景
九层楼
第96窟,初唐(618~705)。 此洞开凿于唐初。 洞内大佛高35.5米,膝间宽12米。 它是莫高窟最大的佛像。
据敦煌遗书《莫高窟志》记载,这座巨佛是唐代正圣武周元年(695年)由灵隐禅师和印祖居士所建。 他是未来佛教王国第三代弥勒佛,释迦牟尼的继承人。 大佛的制作方法是石泥塑,即用悬崖上的石砂岩雕刻出佛像的大致形状,然后用草泥成型,用麻泥精细成型,最后上色。 由于多次重建,这座大佛已经失去了唐代雕塑的原貌,但仍保留着雄伟的气势。
洞前的建筑是一座九层楼房。 因共有九层而得名。 原来是四层楼。 始建于唐末(874~879),共五层。 宋初年(966年)重修。 这座九层建筑建于1935年,以其山峰高耸、飞檐错落、铁马叮当的特征,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三层楼
洞穴编号为16-17。 第十六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年间(851-867)。 洞前依崖而建三层木檐,故俗称三层洞。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王道士主持修建。 王道士在第16窟甬道北侧发现了佛经洞,后被编号。 它是第17窟。因此,这座三层楼房是为数不多的洞中洞之一。
其中第17窟(晚唐,848~906)又名经洞,位于第16窟廊道北壁,建于晚唐。 原为晚唐河西僧人童弘辩(曲胜、上宫下言)的影洞。 在11世纪初期,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这里有50,000多个佛教经文,佛教绘画,仪式乐器以及其他宗教和社会文件被暗中隐藏在这里。 墙壁是为了密封门而建造的,表面装饰着壁画。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门的问题逐渐被遗忘了...
1900年(5月26日,清朝皇帝的广志皇帝统治的26年),这家秘密室是由道家牧师王·尤恩卢(Wang Yuanlu)意外发现的,同时清理了积累的沙子。 但是,可悲的是,从1905年到1915年,英国斯坦(British Stein),法国佩里奥特(French Pelliot),日本米佐奇奥(Mizuchio Kikuchi),吉川(Yoshikawa Koichiro)和俄罗斯奥尔登堡(Oldenburg)接一个地出现了。 他们使用低成本,他以高价从道家王(Taoist Wang)购买了近40,000件古代文件。
邓韩死后的著作是无所不包的,涵盖了各个领域,例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和地理,医学,科学和技术,种族,宗教,宗教,艺术和其他领域,从四世纪到十一世纪。
藏族圣经洞穴
1900年,居住在摩戈洞穴中的道教神父王Yuanlu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洁,以将一部分被遗弃了很长时间的洞穴转变为道教寺庙。 当他从洞穴16(目前编号)中取出淤泥时,他不小心在北走廊的墙壁上发现了一扇小门。 打开后,一个方形洞穴室,长度为2.6米,宽度为2.6米,高度为3米。 洞穴17)包含从4世纪到11世纪的50,000多个文件,纸画,丝绸绘画,刺绣和其他文化遗物(即16个王国到北方歌曲王朝)。 这是著名的佛经洞穴。
佛经洞穴的内壁上涂有菩提树,bhikkhunis等的图像。禅宗床的形式中有一个低矮的祭坛,上面有一个杰出的和尚洪北的身影,似乎未完成。 从洞穴中发现的文件来看,最新的文章是在北方歌曲王朝中写的,没有xixia角色。 因此,可以推断出,《佛经洞穴》是在公元11世纪的摩根洞穴中建造的,当时他们正准备从Xixia军队逃脱。 关闭。
摩戈洞穴经洞穴是中国考古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发现。 大多数出土的文件是手稿,其中一些是雕刻。 其中约六分之一是用中文写的,而其他人则是古代藏族,梵语和Qilu。 , Sogdian, Khotanese, Uighur, Kucha, Hebrew, etc. The contents of the documents are mainly Buddhist scriptures, in addition to Taoist scriptures, Confucian classics, novels, poems, historical records, cadastres, account books, calendars, deeds, letters,证书等,其中许多是独特而灭绝的副本。 这些具有重要的历史数据和科学价值,用于研究中国和中亚历史,因此构成了一项学科 - 邓洪研究 - 该研究的重点是对圣经洞穴文档和邓豪·格罗托艺术的研究。
藏族圣经洞穴展览馆
它是从原始摩戈族的下部寺庙进行了翻新的,它展示了与《佛经洞穴》有关的文化遗物,包括在国外丢失的邓豪(Dunhuang)自杀笔记和绘画的副本,以及对《发现和抢劫》的历史评论并且介绍了Dunhuang研究的当前发展状况。
Mogao石窟的画家
创建Mogao Grottoes壁画的古代画家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个是和尚官员,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数量很少。 然后是绘画僧侣。 他们是也可以绘画的僧侣,而且他们的数字比前者稍大。 最后,有纯净的画家。 他们四处走动,没有固定的地方,在山洞里绘画并住在洞穴中。 工作完成后,将永远不会再见到它们。 可以想象,这个巨大的绘画项目一定会导致许多画家一生。 他们走进这个蜂窝状的洞穴后,他们可能从未离开过摩戈洞穴。 这是一群杰出而伟大的人,他们离开了子孙后代,人类光荣的丝绸之路文明的形象。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