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慢阻肺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COPD患者如何才能实现“快乐呼吸”?
11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 记者从当天在北京召开的2021中国慢阻肺标准化分级诊疗会议上获悉,64%的公众对慢阻肺“一无所知”。
会议发布了《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2020)》,总结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现状核心信息》,回顾了《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对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牵头的中国慢阻肺标准化分级诊疗推进项目(简称“快乐呼吸”项目)的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和展望。 会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还发布了《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管理规范》。
超过20%的高危人群患者标准治疗率较低
与会专家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 我国有近亿患者,位居中国居民死因第三位,已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并列”的慢性病。
2016年,国家卫健委发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将慢阻肺列为分级诊疗试点疾病。 随后,2017年11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启动“快乐呼吸”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慢阻肺筛查和管理。
项目启动四年来,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51个地市。 在推动国家分级诊疗政策落实、让基层慢阻肺患者享受规范诊疗的同时,还为12586名基层医生和1708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开展认知及慢阻肺现状调查,对超过160万筛查对象进行慢阻肺问卷筛查,形成《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2020年)》。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0月31日,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高危人群比例为20.51%,即每5人中就有1人属于慢阻肺高危人群。 患病率为33.39%。 与此同时,64%的公众对慢阻肺“完全不了解”,超过70%的受访者愿意获取慢阻肺防治的相关知识。
报告建议对高危人群进一步进行肺功能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 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普教育,防患于未然。
报告还指出,吸入药物是COPD患者稳定治疗最重要的药物。 通常提供一个月的吸入药物。 调查显示,平均每位稳定期COPD患者每年仅开出0.65张吸入药物处方。 这表明COPD的标准治疗率仍处于极低水平。
基层机构诊疗能力逐步增强,但硬件和药品设备有待完善。
针对慢阻肺发病率高、规范诊疗率低等问题,2016年,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慢阻肺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将慢阻肺列为试点疾病。分级诊断和治疗。 但调查发现,由于基层缺乏诊疗设备、药品等基础设施,政策落实缓慢。
报告指出,在硬件设备方面,以肺功能仪的设备配备率为例,对“快乐呼吸”项目开展地区1708家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项目实施前后,推出后,一级医疗机构肺功能仪装备配备率仅为15%。 ; 随着各地快乐呼吸工程的实施,一级医疗机构肺功能仪配备率大幅提升,2019年肺功能仪配备率提升至46.6%。
在药品配置方面,以慢阻肺长期治疗常用药物LAMA和LABA+ICS为例,一级医疗机构吸入药物的配置率不足四分之一。 这说明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治疗存在规范药物治疗无法满足的问题,亟待填补缺口。
“防、诊、控、治”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快乐呼吸”项目实施以来,已在全国51个城市、31个省完成160万份慢阻肺问卷筛查和43万例肺功能检测,将4.2万名慢阻肺患者纳入规范管理。 。
同时,在项目参与地区,超过32万名基层医务人员参加远程培训,超过20万名基层医务人员参加远程病例讨论。 对12586名基层医生慢阻肺诊疗认知度的调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对慢阻肺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
据了解,在“快乐呼吸”工程带动下,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投入。
2020年,中央抗疫国债疾控工程专项资金支持10亿元,为全国50%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 2021年,国家卫健委启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工程”,委托国家呼吸内科中心(中日友好医院)承担国家项目管理责任并将在全国160家医院落地。 各区县已对80万人开展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和综合干预。
“‘快乐呼吸’工程、国债工程和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工程三个国家工程相互呼应、有机协作、形成合力。可以说,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诊治救治工作喜人,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已经到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晨院士对防控前景表示乐观。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