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星是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很容易成为媒体追逐的热门话题,并被媒体放大,从而成为社会话题。 明星消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只要我们打开报纸和网站,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媒体上关于某个名人的负面新闻和爆料。 这些真真假假的娱乐新闻都是利用明星作为噱头。 除了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满足一些人的偷窥欲之外,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太多的正能量。 相反,他们给明星本身和社会带来了很多正能量。 造成了很多麻烦。 当然,一些八卦新闻也是少数明星及其团队积极策划或有效配合的。 观众和媒体在消费明星上达成了默契,形成了社交娱乐心态。 这种心态包含了对名利的无休止追求、盲目崇拜、对社会管理的非理性反抗等复杂的社会心理。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一书中曾痛苦地指出:“一切公共话语越来越多地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人文精神。我们的政治、体育、宗教、新闻、教育、商业都已经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属品,毫无怨言,甚至沉默不语。结果就是我们变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物种。” 我们不反对媒体提供娱乐信息来缓解社会压力,但娱乐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坚守自己的责任,拨开娱乐隐藏的迷雾,向读者传递真相,释放正能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利用负面新闻和名人私生活作为噱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炒作,也是为了媒体自身的利益。 本质上,这是利用社会赋予媒体的公共权力的私人行为。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各大媒体的明星娱乐新闻几乎一模一样,因为真相只有一个。 除了真相之外,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八卦新闻也成为一些媒体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法宝。
在很多典型的“名人事件”中,媒体更多的是被动地让名人带头。 报道断断续续,陈述飘忽不定,有时引用断章取义,掩盖了事实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还需要反思的是,社会是否对明星过于“宠爱”? 一个人一旦成为明星,得到的不仅仅是掌声和财富,还有无处不在的特权。 一些粉丝对明星的非理性追捧,也让明星自我感觉良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明星消费中,评丑追劣的心态更令人担忧。 “明星”派对和幕后推手的无底线炒作、媒体的推波助澜、观众的围观心态,造成了越骂越红的奇怪社会现象。 有的媒体专门报道“美美”和“露露”,有的影视制作播出机构专门挑选违法不道德的演员,给他们上荧幕、成名、走红大开绿灯。职位。 一些“明星”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后,出道时收到的演出订单更多、价格更高。 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这种奇怪现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媒体传播环境价值取向值得警惕和反思。
新闻媒体具有传播新闻信息、引导舆论等基本功能,其中传播信息是新闻最基本的功能。 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必须对传播的新闻信息、受众和传播的社会效果负责。 但现在,一些媒体却深陷“眼球经济”无法自拔,严重缺乏职业道德和新闻道德。 事实上,明星是社会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事务,而应该被视为社会问题。 媒体需要深入分析,而不是无限制地片面放大其负面影响。 消息。 在海量信息快速传播的环境下,很容易出现混乱。 这就使得大众传媒迫切需要向社会提供真实的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媒体迫切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时代的视角。 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愿望出发,主动承担起有效引导舆论、教育公众、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重要责任,决不能被名人冲昏头脑或者通过娱乐来掩盖我们的公众良知。
(作者为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