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COVID-19 流行病; 抗疫报告; 特征分析
作为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COVID-19的爆发就像“鲶鱼效应”,引发了“信息瘟疫”。 无论是军队领导层对部队管理的宏观需求,还是受众对价值信息的迫切需求。 ,都对抗疫传播实践的广度、深度、新颖性、有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本文以臧国仁等人提出的“框架三层结构”理论为基础,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以“疫情”、“抗疫”、“肺炎”、“防控”为关键词, 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为信息检索时段。 我们从《解放军报》等军事报纸、中国军网等军事网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部等军事公众号抓取疫情报道。 从报道体裁、报道数量、倾向、报道题材、新闻来源、报道主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知”——及时介入,全媒体赶到
军事媒体方面,主要选用了代表性报纸《解放军报》、电视栏目CCTV-7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以及网站“中国军事网”和“国防部网”。
首先,军队媒体在报道疫情方面要展现出应有的责任和权威。 从反应速度来看,作为军队唯一的新闻门户,中国军网在所有军事媒体中率先发声,准确传达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 从报道数量来看,上述媒体抗疫报道达1.02万篇,其中《中国军事网》和《解放军报》占比最大,分别发表4608篇和4601篇,占比45.18%和45.11篇。 % 分别。
其次,军事媒体根据抗疫进程不断调整报道节奏,从信息传播角度实现科学抗疫。 1月下旬以来,抗疫相关报道数量迅速上升。 《中国军事网》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军事报道》在2月份报道量达到峰值,《解放军报》和《国防部网》在3月份达到报道量峰值。 报告数量达到顶峰,然后缓慢回落。 时间走势与抗疫战役重大事件节点完全吻合,在疫情爆发初期呈现“井喷”式增长,体现了军事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反应和精准聚焦。 ,也体现了新闻报道作为“社会风向标”的作用; 随着疫情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救援救治逐渐步入正轨,抗疫报道也走向常态化。 同时,抗疫报告全年不间断。 作为2020年最大的社会事件,军队新闻机构承担起了反映社会现实、满足受众求知本能、规范国内外舆论等媒体应有的功能。 新闻报道在数量、比例、趋势上符合客观规律,按照危机事件发展的“潜伏期——上升期——爆发期”合理布局。
三是中国军网的抗疫报道尤为突出,展现了权威网站的传播效率和实力。 中国军网凭借平台优势,以“短、平、快”的报道在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 仅2月份的发文数量就超过了其他媒体的总和,赢得了更多关注。 它体现了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的优越性能,未来应得到充分利用。
笔者精选《中央广播军事》、《学习兵团》、《三剑客》、《陆军报》、《人民军队》、《空军报》、《我们的天空》、《海军报》、《人民海军》、 《我们的航天》和《中国火箭军》经过分析发现,除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外,军事自媒体还有两个特点:“联勤集结号”和“武警新闻”等。 :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将确诊感染人数、密切接触者人数、疑似病例数、死亡人数等复杂数据处理成易于用户理解和使用的有效信息。记住,并以可视化数据图式的形式呈现,如排名、比较、比例等; 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说辞完成数据的可视化生产,高度提炼和可视化传播内容,增强疫情信息的传播效果。
推文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凸显新媒体传播特征。 报道主要采用主流媒体——一般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多媒体平台配合,形成合理的报道体系。 《一端》发文量占比较大,在发布最新抗疫情况方面表现出色,包括发布最新指示要求、疫情防控进展、官方通知、谣言等“学习军团”、“中央广播军”等微信公众号也以“快讯”、“最新消息”、“快讯”等形式实时报道抗疫情况报告。”
2、“情”——真实情感,人文关怀
面对疫情的巨大考验,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冲锋在前,为人民排忧解难; 面对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军队记者表现可圈可点,受到观众好评、全社会认可。
从关键词统计来看,军事媒体报道紧紧围绕抗疫主题,产出了一系列主题鲜明、聚焦中心、服务大局的新闻报道,很好地体现了军事媒体对军队的贡献。文化和强军事业。 服务的功能和角色。 疫情一经确诊,不仅宣传解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凝聚全军战士乃至全社会的力量,还积极落实“ “四个力量”,发现、记录、宣传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典型人物。 “疫情”、“人民”、“医疗”等各类公众账号重合度较高的关键词,进一步体现了军队媒体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符合“勇敢”是我国军事文化中所崇尚的。 “‘冲锋’、‘奉献’、‘坚持’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军队自建公众号推文携手主流核心军事媒体,宏观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各具特色,共同表达抗疫精神。 在词频统计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国家”、“军队”、“部队”等宏观场景,还可以看到“妈妈”、“病人”、“微信”等具体表达方式。 这些都反映在这份集中报告中。 其突出特点可以作为今后同类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方向。 在注重“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的同时,也注重报道非典型人物的事迹。 它既体现了国家和军队救人于危难的使命,也表达了疫情背景下普通民众的情感诉求。 只有这样的报道才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充分发挥新闻的力量。 “培养”功能。
每个公众号都侧重报道具有共同特点的同一内容,利用不同的角度和报道风格来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在众多高频词中,围绕“抗疫”大主题,公众号充分依托各军种特点和创始人,展示了各军种官兵在抗击疫情中的具体表现。他们各自的岗位,展示了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良好表现。 形象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文化宣传合二为一,创造了1+1>2的效果,成效明显。
报道中,军媒紧紧抓住除夕“最美逆行”、火神山医院建设启用、军队物资和人员增援武汉、四个医疗点患者救治等情况。 “战疫”和“军队抗疫文艺作品展”等专题,中国军网在抖音平台推送的短视频《心疼! 惊闻母亲去世,火神山医院护士向家三鞠躬》一经发布,即获得301.7万个点赞、22.5万条评论、3.3万条转发;3月28日,《老兵世界》 《解放军报》专版刊登反映疫苗接种志愿者事迹的通讯《探索之路》,他们站起来《领军胸站——首批参加重组新冠肺炎志愿者中的退伍军人—— 《19疫苗试验》,文章在“中国军网”网站和公众号转发,阅读量达1.7万。有网友留言:“退役永不褪色”,向默默奉献的老兵致敬!” 还有“患者向军医喊话:我要记住你的样子!安排一下!”等彰显军民友谊的相关信息。 “林永健向白衣战士坦白:我在想,你们听我说,你们读信可以休息一下……”勤奋敬业的军队医务人员改变和改善了对军队和军队的刻板印象。军人从被动的形象刻画到主动的自我表达,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 共鸣,发出“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时代强音。
3、“意识形态”——巩固公信、凝聚共识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在《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交换”是现代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的主导形式,而“交换”的实现离不开“信任”。 ”。具体到传播语境中,政府、媒体、受众之间最基本的交流关系建立和维持的前提是三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危机背景下,‘辟谣’是这不是敌我斗争,而是机构和个人作为传播者“为信任而战”的职业行为。 凝聚共识、赢得信任是生命线。”如何化危机为机遇,树立和增强军事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本次危机传播带来的重大启示。
疫情一发生,军媒立即发声,主动辟谣,充当“减压阀”。 针对疫情期间虚假信息较多,民众急需权威信息的情况,军媒新媒体平台通过拍摄短视频或将长视频剪辑成短视频的方式实时发布视频,并发布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突出政府机构(各级卫健委、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的权威声音、重点任务(医疗卫生等)的真实展示。队员救死扶伤、军队接管火神山医院等),分析党中央部署、习主席指示批示等,实现了内容的快速传播、形式的生动形象,强化主流声音,有效遏制谣言和错误信息传播。
不仅要“快”,还要“稳”。 高频词词性对比分析显示,重要军事媒体和公众号在报道中主要使用积极向上、积极向上的词语,如“胜利”、“抗疫”、“精神”、“伴随”等,给人坚定信心,如解放军报微博评论文章《以非常战役抗击非常疫情》、解放军报文章《风雨无阻砥砺前行》等,为稳定军民士气发挥了积极作用,激励了全体官兵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病毒,取得了正向传播的积极效果。
在抗击疫情的后期,面对虽然中国疫情逐渐缓解,但世界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事实,新闻媒体将目光转向了世界其他地区,新闻报道也不断涌现。聚焦国际救援、感恩、相互尊重等,展现大国胸怀。 从国际形势来看,关于中国抗疫的舆论热潮已经出现了两轮。 一是“美国诬陷新冠病毒源自中国”; 另一个是“中国主动向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捐赠物资、派遣专家、医护人员”。 中国媒体积极回应,不卑不亢,用中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援助,互相捐赠医疗物资,并用“山河异地,风月同在”的话语天空》、《武汉加油》开展宣传宣传,为两国形象宣传谱写了丰富多彩的篇章。 笔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对比来看,主要军事媒体更具权威性和引导性,而自媒体报道则更广泛、内容更丰富。 主要军事媒体仍然扮演着主流媒体的“喉舌”角色。 他们的报道大多着眼大局,重点分析抗疫形势和军队重大抗疫行动,为抗疫提供科学指导、分析专业信息; 公众号报道全局的体量更大,覆盖范围更广,报道题材和体裁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内容投放具有联动性、灵活性和全覆盖性。 投放的出发点以受众的喜好和需求为出发点,以内容的品质为参考,更符合“互联网思维”。 从抗疫报道成效来看,军队主媒体以权威报道引导了正确的舆论方向,而自媒体多维度、丰富的报道内容则成为抗疫舆论中的话题。领域更加全面、多样化。
军媒在抗疫报道中,通过感人至深的事例,生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取义、尊重科学、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抗疫精神,有力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的力量、中国的责任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培育”功能。 这种无声的滋养物的精神滋养,必将在实现强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放射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