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日,葛优拿出一瓶可口可乐,瘫在沙发上,吹着空调,看综艺。 这大概是夏天的一点运气吧。
然而,“我永远记得夏天的风,可口可乐却要涨价了!”
CNBC当地时间19日报道称,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将提价,以应对商品价格上涨。 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昆西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2021年我们有很好的对冲,但2022年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价格必须上涨。”
可口可乐可以说是“胖家快乐水”的鼻祖。 不少网友表示:“可口可乐涨价了,幸福的成本增加了。” 虽然素有“快乐水”之称的可口可乐早已在人们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它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却经历了数次波折:
可口可乐于1927年进入中国市场,第一家可口可乐中国工厂在上海建成。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成为可口可乐最大的海外市场。 二十二年后的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的撤离,可口可乐也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 此后的30年里,这种味道有点像中药的饮料再也没有出现在内地市场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可口可乐广告
新中国成立后,可口可乐一度被视为资本主义颓废和国际霸权的文化象征。 1950年1月13日,人民日报编《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写道:“突然出现了一块宣传美国可口可乐的广告牌,显然是想在尼罗河上展示自己的卓越。”一块金属制成的东西被放置在英国航空公司的屋顶上。” 文章以此说明英国资本不断渗透和控制埃及经济。 大作家茅盾在《人民日报》上写了一篇《剥去“蒙面强盗”的面具》的文章,干脆把可口可乐视为“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倾销的特产”、“腐蚀着世界”。被入侵国家年轻人的意愿。” 邓小平历史性访美期间,《人民日报》对可口可乐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979年2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邓小平来到卡特总统的家乡亚特兰大,盛赞该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市建设的成就”。 同页还附有亚特兰大的介绍,提到其主要产业包括飞机和饮料。 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总部均设在这里。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可口可乐公司几经周折,终于于1978年12月13日与中粮集团达成协议,以补偿贸易方式向中国各大城市和旅游区提供可口可乐罐装和罐装服务。或其他付款方式。 装瓶设备,在中国设立专门的灌装和销售工厂。 当时,《纽约时报》头版宣布:有一天,可口可乐将拥有比美国更大的市场(中国)。 1979年1月,中美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中美复交3小时后,可口可乐宣布进入中国。 中美恢复外交关系仅20天,3000箱可口可乐就抵达北京和广州,使可口可乐成为第一个重返中国的国际品牌。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回归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 起初只能在友谊商店和涉外旅游饭店出售。 可口可乐将在北京设厂的消息传出后,有人质疑:“中国的汽水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吗?满足不了外国人的需求了吗?难道你非要喝可口可乐吗?”可乐?简直就是叛徒!” 当时所谓的工厂,实际上是中粮北京分公司烤鸭厂腾出的厂房。 中国每年花费30万美元购买浓缩果汁,其他生产线都是可口可乐免费赠送的。 经过投资近100万美元,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第一家装瓶厂终于于1981年4月建成并投入运营。早在1927年,可口可乐就在上海设立了工厂——正光和汽水厂。 然而,1979年,当中粮联系上海有关部门,试图重建工厂时,却遭到了上海方面的强烈抵制。 无奈之下,可口可乐在北京五里店设立了装瓶厂。
可口可乐五里店工厂
北京工厂生产的可乐原本只供应给旅游酒店。 1982年,经商务部批准,供应后的剩余产品允许北京糖烟酒公司系统在北京上市。 今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可口可乐北京分公司在各大商场推销该产品。 买一瓶可乐就会给你一个气球或一双筷子。 这一热门宣传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反响。 有关领导发出指示:只允许卖给外国人一瓶,不准卖给中国人。 外经贸部无奈,只能通知北京停止销售。 一夜之间,所有可口可乐都从商店柜台下架。 1983年,一些地方以“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标准”为由,禁止可口可乐在市场上销售。 为了反驳这一说法,可口可乐利用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集的咖啡因信息来游说中国政府。 原因是,中国的传统饮料“茶”所含的咖啡因是同浓度可乐的六倍,但中国人仍然喝它; 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是可口可乐的几十倍,但没有国家禁止其销售。 咖啡。 随后中粮出面指出,北京生产的可口可乐96%是国产原料,可口可乐供应的浓缩液仅占成本的4%。 可口可乐在北京内销不仅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外汇,反而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事实面前,可口可乐扭亏为盈,获得内销批准。 1984年4月30日,美国《时代杂志》发表封面标题——《中国的新面孔,里根将看到什么(China's New Face, What Reagan Will See)》。 封面照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一瓶可口可乐站在长城前,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这张照片直接表明中国正在逐步开放,人们正在开始新的生活。 同时,本期封面也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美国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钦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1984年,
持有可口可乐的普通中国人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1986年,可口可乐首个中国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86年10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中央电视台想购买该片播放,但缺乏资金,于是找到可口可乐,希望对方能提供20万元的赞助费,作为在片前和片后播放可口可乐的回报。 广告。 当时,央视不允许播放外资公司的广告。 一旦可口可乐同意此次赞助,将有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权威媒体直接面对消费者。 权衡利弊后,可口可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一年的利润换取一次上央视的机会。 这则广告向全体中国人民传递了一个信息:可口可乐可以在中国市场公开销售。 1986年10月的一天,《新闻联播》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和全国18家电视台同时吹响了可口可乐广告的旋律。 广告中,中国各界消费者用可口可乐庆祝他们幸福的“可口可乐时刻”,并以“我有我的‘可口可乐’,势不可挡的感觉”结束。
可口可乐在政治上脱敏后,一些学者仍然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对可口可乐的流行表达了深刻的思考。 1980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旅美华人协会英文秘书王昌旭的署名文章《献给祖国青年朋友》,转达“中国人民决不应该效仿”的建议。美国人喝可口可乐,也不应该效仿美国人,“采用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拥有汽车的生活水平”,希望中国人“不要像美国人一样发展出享受物质的欲望”。经济学家于光远批评“现在宴会上的菜都是可口可乐”,并希望国产可乐类饮料能有大发展,力争“夺回可口可乐占据的中国市场半壁江山”。公开市场上,当时能与可口可乐竞争的有以白芍为主要原料的“天府可乐”和李经纬的“健力宝”。
央视首个可口可乐广告
当时,普通老百姓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买一瓶可乐要40多美分,相当于工资的近七十分之一。 整个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牛仔裤、摇滚乐构成了对西方文化的第一轮冲击。 可口可乐于192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因政治气候变化退出中国市场,后又因政治气候变化(中国从封闭走向改革开放)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改革开放后,可口可乐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并没有一帆风顺。 它在正式扎根中国市场之前经历了一个政治脱敏的过程。 可口可乐首个电视广告宣布其在中国市场的合法性已得到政府正式认可。
摘自:中国品牌四十年(1979~2019)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