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在市区试点布设“水系智慧公示牌”,实时监测并公示水质pH、溶解氧、浊度等参数(2019年1月23日摄) (林善传 摄) ◇福建近年以生态云和大数据创新应用为引领,实现了从单一、片面、碎片化的业务系统向“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的转变,为“数字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了新平台,责任清单一目了然,信用评价尽在掌握,企业主体责任更清晰,发现问题更及时,再也不会‘心里没底’了。” 我国不少地方的环境监控长期以来依靠人力作业,习惯于运动式执法,费力、扰民,效果不佳。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率先在环境监控模式上大胆改革,利用大数据技术让环境监控走向智能化。通过持续深化大数据应用,加快建设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对生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汇聚、共享应用,不仅有力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也有效提高了环境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 助力精准治污 “明日,副高北抬控制我省,温度升高,大气扩散条件一般,有利于臭氧生成累积。预计莆田、泉州可能出现臭氧轻度污染,请加强本地污染源管控。”2019年6月15日下午,福建省生态云平台预报发出预警,福建省生态环境厅、莆田和泉州子平台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响应。 结合历次报警情况和大数据分析,当地以制鞋、包装印刷行业为重点,对95家排放VOCs企业执行错峰生产的情况进行了现场督查。通过积极管控,两市6月16日空气质量保持“良”,臭氧轻度污染成功消除。“生态云平台让环境管理更加精准,如果没有它,执法人员当天可能需要对2900多家涉气企业进行逐一检查。”莆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朱正扬说。 厦门隘头潭位于西溪干流,是厦门市唯一一个流域国控断面。2018年4月,指挥人员通过生态云平台发现隘头潭断面水质出现不达标现象后,马上调度相关人员展开调查。 “经分析,总磷指标难以稳定达标是隘头潭水质出现波动的主因。”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水与生态处工作人员陈萁琦说,找到“元凶”后,当地迅速对来自上游村庄的生活面源、水产养殖、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逐一治理。到2018年8月,隘头潭断面总磷指标明显下降,此后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这是福建运用生态云平台推动精准治污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通过生态云开展大气区域联防联控,福建2018年减少了50%以上的轻微污染天数;通过生态云精细管控,2019年1至6月,福建12条主要河流水质的优良比例为97.2%,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 实现一个平台管环保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5月建成并投用生态云平台以来,环境数据质量不一、系统建设分散、应用“烟囱”和数据孤岛林立等长期困扰生态环境监管的共性难题,在福建正被逐一破解。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郑彧介绍,在生态云平台建设过程中,福建注重“一盘棋”推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环境数据共享体系。目前该平台汇聚运行37个信息化系统、21个相关厅局数据,共汇集各类数据132类90多亿条。 福建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柯瑞荣说,为确保数据源的唯一性、真实性、可追溯,生态云平台建立了“一数一源、一源一主”机制,每类数据只能由一个权威部门生产并对质量负责。同时,持续校正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检测规则的合理性,对海量数据去伪存真。 海量数据汇聚后,如何运用是关键。依托海量数据,生态云平台建立了两万多家企业的“一企一档”,对736家企业、984个点位实施在线监控,每天可对20多万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自动预警、全天候监管。 “打开生态云平台,可以直接面对基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直接进行调度。”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付朝阳说,全省生态环保日常工作基本都整合在生态云平台上,九市一区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和突出问题整改进展情况,全部可以在生态云平台上实行常态化管理、动态化跟踪。 亲清平台助力企业发展 “亲清平台的出现是个福音,让企业享受到了贴心服务。”福建三钢安环部副部长任成忠说,过去企业办事,登录网址多、系统多、账户多、密码多,事项繁杂,常常让人晕头转向。亲清平台实现了“一个门户、一号通行、一网通办、多表合一”,避免企业重复录入和填报,最大限度减轻了企业负担。 亲清服务平台是生态云平台在2019年4月上线的一个子平台,旨在帮助企业解决环境治理实际困难。登录该平台,记者看到,平台共设置了服务企业、公众参与和第三方服务三大板块,整合生态环境部门12项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职能。截至目前,已有2万多家企业在该平台开通账号。 “有了新平台,责任清单一目了然,信用评价尽在掌握,企业主体责任更清晰,发现问题更及时,再也不会‘心里没底’了。”华能福州电厂安环部工程师白晓龙说。 郑彧告诉记者,亲清平台还开设了环保学习课堂,对各类环保政策、知识进行宣传解读,让企业对“应该做什么”更加明晰;遇到困难问题时,也可使用在线咨询功能,获得专家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 亲清服务平台还通过实施一企一档、增强互动互信、实施差别监管、强化信用奖惩等举措,推动企业从“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转变。 深化运用需破除多个障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常杪、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执行院长何昌垂表示,福建近年以生态云和大数据创新应用为引领,对生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汇聚、分析共享,实现了从单一、片面、碎片化的业务系统向“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的转变,为“数字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付朝阳、郑彧坦言,尽管生态云平台在助力环境管理转型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若要发挥出“大数据+环保”的最大效能,还需破除三个障碍: 一是数据整合汇聚能力需加强。生态云平台目前虽然汇聚了大量数据,但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数据汇聚不全、质量不高、标准不一、更新不及时以及“重复填报”“多头填报”等问题。此外,外厅局数据汇聚难度仍然较大。二是平台深度融合、互联互通有待提升。当前,生态云平台的融合还处在“物理融合”层面,部分系统(模块)之间的表单、图表、功能等的调用仍存在障碍,且缺乏统一的操作页面,整体性、使用便捷性仍然较差。三是新技术应用、软硬件国产化程度水平尚需提升。目前,生态云平台对人工智能、语义分析、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以及国产化软硬件利用不足,平台智能化、智慧化、国产化程度不高。受访者建议,要持续开展数据汇聚和治理,深化自建系统与平台之间融合,尽快实现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同时,加快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加速生态云平台软硬件国产化替代进程,构建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康淼 张华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