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一定是有味道的新闻。在各种味道的好消息中,真理是味道最浓郁的好消息。”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在《好消息的味道》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好消息的味道》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本书精选了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70篇短信作品进行欣赏和呈现,并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进行呈现,为学习新闻采编和写作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和方法。
作者朱建华自2010年起在《长江日报》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是媒体垂直领域微信公众号“长江”创始人。 他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记者,该书共10册,涵盖“新闻求新”、“同一话题突出”、“树立问题意识”、“本土”等主题。特征。” 书中分析了获奖原因,总结了收集和撰写的经验,并提供了背景介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获奖作品,还展开了联想或对历史进行了阐述。 对研究当代中国新闻史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新闻奖一直把“短”作为新闻评选的基本要求。 在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习近平:不负自己,不负人民》荣获短信一等奖。 《好消息的味道》的引言是,篇幅短是这篇手稿的最大特点,正文仅有419字。 文章自然分为8个段落,描述了习近平主席2019年3月访问欧洲期间与意大利众议院议长菲科的精彩对话。稿件文字虽短,但新闻元素完整,内容丰富。有场景、有细节、有情感,足见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
书中除了剖析新闻作品外,还讲述了许多优秀记者、编辑的故事。 例如,《北京晚报》凭借《我们的记者将世贸锤子带回中国》一文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新闻三等奖。 本文主编严红是北京晚报获奖最多的编辑记者之一。 。 《扬州日报》记者胡健曾经是一名“打工仔”。 经过10年自学考试,32岁成为一名记者。由于勤奋好学,胡健的稿件《就业局长“潜伏”扬州探寻就业》荣获文科一等奖第2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类。
在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四川日报》文章《藏族村629户359名大学生》荣获文字新闻一等奖。 这是当年唯一的文字新闻一等奖。 记者徐忠成是如何捕捉到如此生动的素材的? 原来,许忠成在阿坝四川日报记者站工作。 办事处设在州首府马尔康,但他每个月在马尔康停留的时间不超过10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阿坝州13个县(市)。 “到基层去。” 参加的会议、干部群众说的话,只要是有意义的,他都会记在小本子上。 “这些都是写好消息的宝藏。”
《工人日报》文章《李毅中质疑:为何无人被起诉》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新闻一等奖。 记者王冬梅在采访经历中写道,时任《工人日报》总编辑孙德红,几乎每次开会都要讲“抓事件、抢独家,努力提高新闻价值水平”因为“新闻价值判断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报纸的水平”。 谈及获奖经历,王冬梅还写道:“我相信,用情感来写作,胜过任何写作技巧。有时候,一篇稿件的温暖和聚焦,来自于记者的感受。这种深爱的感觉,会让让稿件变得非凡,让稿件产生直达读者内心的冲击力。”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 |